國際中心/楊惟甯報導

▲根據調查,有4成美國人無法負擔一筆約1000美元的突發開銷。(示意圖/PIXABAY)
隨著川普重啟對等關稅政策,經濟動盪陰影再度籠罩美國,許多家庭開始重新檢視財務規劃,並思考是否應備妥一筆隨時可用的「預備現金」。但究竟該準備多少才妥當?專家普遍建議,至少應預留300至500美元(約新台幣9700元至1萬6000元)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從近年新冠疫情、颶風災害到通膨與裁員浪潮,美國社會面臨的衝擊層出不窮,進一步凸顯了緊急備用金的重要性。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最新調查,有超過四成美國人沒有任何緊急儲蓄,另有近40%無法負擔一筆1000美元(約3.3萬新台幣)的突發開銷。專家直言,這樣的情況等同於「財務裸奔」,一旦遭遇電子支付失效或銀行系統異常,將直接陷入資金斷裂的困境。
那麼究竟要準備多少現金才足夠?儘管專家意見分歧,但普遍共識是至少要備有300至500美元,以因應短期停電、緊急加油或臨時支付等開銷;部分專家則建議拉高至1000美元,較能涵蓋撤離住宿、醫療支出或自然災害下的緊急需求。
據《CNBC》報導,認證理財規劃師卡羅(Melissa Caro)提醒,現金不具升值能力,也不受聯邦存款保險保障,還存在失竊、遺失或火災毀損等風險,建議預備現金不宜囤積過多。另有專家指出,實體現金應視為臨時應急手段,真正穩健的財務基礎仍需依賴完整的應急儲蓄系統。
卡羅也建議,應將3到6個月的必要生活支出存放於支票帳戶或高利率儲蓄帳戶中,並確保這筆資金可隨時提領、與日常開銷分開管理,以避免誤用或流動性問題。若處於高風險產業或可能面臨裁員,認證理財師桑納霍茲(Matthew Saneholtz)則建議將儲備金額提高至9至12個月的生活費用,以因應長期失業或收入中斷的風險。
至於「零存款者」也不必過於焦慮,理財顧問麥基昂(Crystal McKeon)建議可從小額開始累積,逐步建立儲蓄習慣,「有總比沒有好」。她認為,可將1000美元視為初期儲備目標,足以應付修車、房屋小修繕或突發醫療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