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偉良(品嘉建設董事長)

面對經濟三重壓力,都市更新成為內需提振關鍵力量。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2025年,台灣正面臨三重經濟挑戰:出口受制於美國懲罰性關稅、房地產遭遇信貸限縮、內需動能疲軟乏力。此時此刻,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能創造就業、穩定投資、提升民生的內需引擎。都市更新,正是這股內需動能的最佳選擇。
台灣有超過50%的建物屋齡逾30年,部分社區甚至面臨結構老化、耐震不足、消防不符規的多重風險。都市更新不只是改建老屋,更是啟動整體社區生活品質與城市競爭力的轉型工程。從都市景觀改善、基礎設施升級、社區凝聚再造,到居民安全與幸福感的提升,都更每一步,都是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具體回應。
然而在政策現實中,都市更新往往受制於三道瓶頸:資金難取得、程序太冗長、社區共識難整合。特別在目前房市受到信貸限縮的背景下,許多具有高社會效益的都更案,卻無法順利取得開發初期所需的整合與融資資源。這不僅限縮了城市進步的動能,也錯失了促進經濟穩定的重大機會。
我主張,政府應當明確將都市更新排除在打炒房政策之外,不能以「一體適用」的管制邏輯,誤傷需要資金導入的公益改建案。更進一步,中央應考慮成立「都更基金」或擔保平台,協助都更案件,在合理風控下給予支持,才能讓城市真正啟動翻新進程。
從宏觀角度看,都市更新是多產業共構的經濟催化劑。單一案件即可帶動建築、營造、鋼構、水電、設計、金融、物業、法律、搬家等上下游十數種產業的活絡,創造中長期就業,並帶動周邊地價與消費升溫。這些都是正向循環的起點。
品嘉建設在去年及今年已正式啟動18件都市更新案,並累積千戶以上的更新規模。我們的策略不在炒作土地與利潤最大化,而是強調「合理讓利、規模整合」,以高CP值產品重塑市場機制,讓參與改建的居民真正享有價值提升的成果。從地段優化、設計創新、施工品質到分回保障,我們以專業化模式落實「良心品嘉、祝您成家」的品牌承諾。
從市容改善面來看,都市更新更是城市體質升級的手術刀。放眼世界各國,如東京、大阪、首爾、新加坡,城市進步皆以定期且制度化的更新機制為基礎。台灣若要讓城市不再被鋼筋水泥叢林與鐵皮屋遮蔽,就必須從根本制度改革著手,加速更新程序,保障參與者權益,並讓誠信與效率成為市場主軸。
都更不只是建商的事,更是全體市民對生活品質的共同選擇。我始終相信,只有當都市更新被視為「公共政策」而非「私部門生意」,我們的城市與經濟,才有機會邁向真正的轉型與韌性。
今天,我們不只需要GDP成長,更需要社會安全、城市宜居與人民幸福感的提升。而都市更新,正是這一切的交會點與啟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