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楊惟甯報導

▲圖/翻攝NASA臉書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兩名太空人蘇尼塔威廉斯(Suni Williams)和巴里威爾莫(Barry Wilmore),原定執行8天的太空任務,卻因太空船技術問題與機件故障,不得不在太空滯留長達288天。直到美東時間18日,才終於搭乘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乘龍號」(Crew Dragon)成功返回地球。然而,長時間處於無重力環境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兩人下艙時無法自行行走,需由工作人員抬出,面容憔悴、頭髮斑白,宛如瞬間老了10歲。更令人驚訝的是,NASA提供的「補貼」卻僅約1000美元(約3.3萬新台幣),甚至連「加班費」都沒有,令人咋舌。
《每日郵報》分析指出,長時間暴露於太空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極為深遠,威爾莫和威廉斯在太空「滯留」了9個月,對他們的視力、肌肉、骨骼、睡眠與外貌,更是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威廉斯(上圖)和巴里威爾莫(下圖)在太空滯留9個月後返回地球。(圖/翻攝X@NASA_Astronauts)

1. 視力受損、記憶力下降
太空的微重力環境會導致腦脊髓液分布異常,進而影響眼球形狀,造成視力衰退甚至永久性傷害。長時間滯留太空也可能影響記憶力與認知能力,使太空人返回地球後需進行長期調整。
2. 骨骼與肌肉嚴重退化
無重力環境下,肌肉與骨質流失速度驚人。研究顯示,太空人每月骨質會流失約1%,相當於地球上一年衰老的速度,即使NASA有規定太空人得每天運動2.5小時,仍難以完全抵消影響。
事實上,威廉斯曾是第一位在國際太空站跑完馬拉松的女性,但如今返回地球卻虛弱不堪,雙腿肌肉萎縮,甚至需要被用擔架抬出,完全無法自行行走。
3. 睡眠品質極差 每天16次日出影響生理時鐘
在太空中,太空人一天會經歷16次日出,強光頻繁刺激生理時鐘,加上國際太空站內持續運轉的幫浦與風扇噪音,使得睡眠品質極差。此外,太空人通常會睡在僅有一個電話亭大小的睡眠艙內,該空間只能容納一個人,並且固定在牆上,防止漂浮時撞到設備。長期睡眠不足不僅影響免疫力,也會影響記憶、專注力及情緒穩定性。
4. 體脂減少、外貌老化
微重力環境影響消化系統與食慾,太空人通常會出現噁心、進食量減少的問題,導致體脂減少約5%。此外,太空高輻射環境對DNA造成嚴重損害,影響堪比每天吸一包菸,並導致皮膚變薄20%,加速衰老。
去年6月離開地球時,威廉斯擁有一頭飄逸的栗色長髮,甚至在川普宣布接回她與威爾莫爾時,還打趣稱她是「那個擁有狂野秀髮的女人」。但隨著SpaceX飛龍號返回地球時,威廉斯的髮絲卻已幾乎變白。研究指出,這種劇變可能不只是九個月未補染髮根,而是壓力加速黑色素幹細胞耗竭,使頭髮過早變白。
5. 心血管健康受損 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長時間在微重力環境下,人體的血液分布會發生變化,導致心血管系統承受額外壓力,進而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在地球上,重力會將血液拉向下半身,但在太空中,血液會重新分布,較多流向頭部與上半身,造成「太空臉腫脹」的現象。然而,這也讓腿部血流減少,導致血管收縮,回到地球後可能引發血壓調節問題。此外,因為心臟不需要像在地球上一樣對抗重力來泵血,心肌可能會變薄,導致心臟整體變小,影響心血管健康。
此外,太空中的輻射、微重力及血液流動變化,也可能導致血管內皮功能受損,進一步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重返地球後,威廉斯和威爾莫需接受至少45天的復健治療,每天進行2小時以上的訓練,以恢復骨骼與肌肉功能。雖然部分影響可在6個月內恢復,但某些因長時間暴露於太空環境而導致的變化,可能造成永久性損害。

▲太空人沒有額外的加班津貼。(圖/翻攝NASA臉書)
雖然NASA計劃為2人提供「滯留」補償,但具體金額尚未公布。前NASA太空人凱迪科爾曼(Cady Coleman)在接受《華盛頓人》採訪時則指出,太空人通常只領取基本薪資,沒有額外的加班津貼,僅能獲得少量的「雜費補貼」,而這筆款項是NASA依法必須支付的最低額度,「大約是每天4美元(約新台幣132元)」。
科爾曼表示,她在2010至2011年執行159天任務,僅獲得約636美元的補貼。按照這一標準,駐留九個月的威廉斯與威爾莫,可能僅額外獲得約1000美元。
根據估算,威廉斯與威爾莫的年薪範圍約在12.5萬至16.2萬美元(約新台幣413萬至535萬)之間,他們在9個月任務期間的薪水約為9.3萬至12.2萬美元(約新台幣307萬至403萬),若加上雜費補貼,總薪資可能落在9萬4998至12萬3152美元之間。《華盛頓人》報導指出,太空人薪資為固定薪資,沒有加班費,且NASA負責交通、住宿和食物,但這4美元的補貼是否已隨通膨調整,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