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浩雲/台北報導

▲香港演員劉俊謙深感自己跟台灣有一種很深的緣分。(圖/Elle國際中文版雜誌)
香港演員劉俊謙近兩年在港台演藝圈掀起不小的漣漪,成了觀眾與媒體人見人愛的寵兒,他接受雜誌訪問表示「其實以前演戲是我的興趣,喜歡嘛!現在已經演了10多年,慢慢地演員成了我的工作,很難比較喜歡哪種類型形式,有戲拍已經挺好的了。」從不自詡是天賦型演員的他,時間與努力替他證明了一切,儘管在跨過30門檻後才初嘗紅紅火火斐然成績,但伴隨著人氣帶來的名利光環,「我覺得是好壞參半,好的地方是找我演出的機會變多了,但是我性格關係,很多時候還是不太習慣人多被注視的氛圍。」
「那時候什麼都不懂,只有相信。」劉俊謙回想起高中就讀香港體藝中學,以運動員和體育老師為職志,不過卻在中二時因膝蓋受傷而陷入無法運動的低潮,而在因緣際會下加入戲劇社團,有了人生第一次登上舞台參與戲劇比賽的經驗,和同學們共同創作,「我們自己寫劇本、排練,到最後上台演出。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時不會演戲的我,一站在舞台上,忽然就流下一滴眼淚。」這是他與戲劇初次心動的連結,「可能是那一刻完全的相信,讓毫無演戲技巧的我只有純粹的感受,好像通過表演、通過戲劇,可以表達到許多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東西。」

▲劉俊謙自認自己不是天才型演員。(圖/Elle國際中文版雜誌)
「表演是幫助我認識自己的過程。」對劉俊謙來說,每個角色都是一次次與自己深談的機會。提到這些年演繹的角色影響他最深的是初登大銀幕即被提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30歲時第一次演出的電影《幻愛》,「那時我與飾演患有思覺失調症的小學老師李志樂,價值觀很像,產生一樣自卑的強烈共鳴,也很不喜歡自己。」INFP的他在多部戲劇洗禮下,從角色身上學習到正視人生課題,「現在的我活得比較自在,遠離外界無謂的評論與雜亂的聲音,不在乎別人看待自己的目光,專注自我的內心。」
回首這些年在各種不同類型戲劇中闖蕩,劉俊謙深感自己跟台灣有一種很深的緣分,2012年即於台北藝術大學主修現代舞3個月;疫情期間,2022年受到電影《小曉》邀約演出,飛來台灣從零開始,一人獨留下來拍戲。過了1、2年之後,他相繼在台拍攝的戲劇作品《此時此刻》、《誰是被害者2》都陸續上線播出,收獲台灣觀眾好口碑,「如今回頭看,那是我人生中很值得驕傲的一段路。」他以一雙專注神情湧動著思緒悠悠地說自己以外地來的新演員身份,被這片土地的人重新接受,「溫暖接住了我,覺得我和我的經紀人都挺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