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南非政府正式通過《2024年第13號徵收法》(Expropriation Act 13 of 2024),取代1975年頒布的舊法,確立政府因公共目的或公共利益需要徵收(強制收購)私人財產的新法律框架。

▲《2024年徵收法》的通過,為南非的土地改革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基礎。(圖/永續新聞網提供)
該法案歷經四年審議,終於在2024年獲得國會通過,標誌著南非在土地改革與社會公平發展方面邁出重要一步。新法旨在加速土地再分配,縮小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遺留下來的土地不平等問題,並確保徵收行為與補償機制符合憲法規範。
然而,該法案部分條款,特別是「零補償」(nil compensation)條款,引發激烈爭議,部分人士擔憂該法會削弱私人財產權,影響南非的投資環境與經濟穩定,而支持者則認為這是落實土地改革的關鍵措施。
新《徵收法》:促進土地改革 兼顧權利保障
根據新法,南非政府不得任意徵收私人財產,所有徵收行為必須基於「公共目的」或「公共利益」,並須符合公平合理原則(just and equitable)。
1. 何謂「公共目的」與「公共利益」?
公共目的(public purpose):指政府為社會提供基礎設施或公共服務,例如修建道路、學校、醫院、供水設施等。
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範圍更廣,涵蓋土地改革、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其他關乎國家社會公平的議題。
2. 強制徵收前須先協商
新法規定,政府在進行徵收前,必須與財產所有者進行協商,嘗試透過公平交易獲得土地,只有在談判無果時,才可依法執行徵收。這項規定確保徵收不會被濫用,並給予土地所有者一定的發言權與談判機會。
3. 補償原則與「零補償」條款
新法第12條明確指出,土地所有者應獲得合理補償,金額將考量以下因素:財產市值、徵收對所有者的影響、財產原始用途與社會價值、國家土地改革政策目標。
然而,第12(3)條 則引入「零補償」(nil compensation)概念,允許政府在特定情況下不支付任何補償。
「零補償」條款爭議:對財產權的影響
第12(3)條規定,政府可在以下情況下考慮「零補償」徵收:
土地閒置未使用,或未發揮社會或經濟價值。
土地原本屬於政府,但因歷史原因被私人佔用。
土地所有者未能妥善管理,導致土地荒廢或非法佔用。
土地涉及不正當交易,且無合法產權記錄。
然而,該條款僅適用於土地徵收,不適用於其他類型的財產,如礦產權、企業資產、個人財物等。
南非政府強調,「零補償」並不代表所有徵收都會免除補償義務,而是針對特定情境,確保土地徵收符合社會公平與公共利益。
產業影響與經濟前景
新法的通過讓南非土地改革進入新階段,但對經濟發展與投資環境的影響仍存爭議。
企業與投資者的擔憂:部分企業擔心該法削弱土地所有權保障,影響農業、房地產與基礎設施投資,甚至可能引發投資人撤資,影響南非經濟增長。
法律專家看法:專家認為,若執行得當,新法可加速土地改革,提升社會公平性,同時推動政府落實可持續發展計畫。
人權與土地改革團體支持:許多社會團體支持新法,認為這將提供政府更強有力的工具,解決歷史遺留的土地不平等問題。
政府則表示,未來將加強透明治理與法律執行,確保徵收行為符合憲法原則,同時推動經濟增長,減少對投資環境的負面影響。
如何確保土地改革的成功?
南非土地改革長期以來進展緩慢,除了新法的落實,以下幾個因素將決定其最終成效:
1.強化執行透明度
監督機構應確保徵收過程公開、公正,防止政府濫權或政治干預。
設立申訴機制,讓受影響土地所有者能夠依法提出異議。
2.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確保被徵收土地能有效利用,例如發展農業、社區基礎建設,創造就業機會。
支持受影響社區獲得適當補償與遷移安置計畫。
3.吸引投資 促進可持續發展
政府應提供更明確的投資保障措施,以降低企業對土地改革的疑慮。
推動與可持續農業、綠色能源開發相關的投資計畫,將土地改革與南非經濟發展相結合。
結語:南非土地改革的關鍵時刻
《2024年徵收法》的通過,為南非的土地改革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基礎,並為政府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加速土地再分配,推動社會公平。
然而,新法的真正影響仍有待觀察,其在法律挑戰、投資環境與社會穩定等方面的後續發展,將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南非政府未來必須確保法律執行透明、公正,並符合憲法保障的財產權原則,才能真正發揮土地改革的正面效益,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