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核三重啟公投未過 彭博:政策和民意有落差 缺能源晶片恐難產

編譯曾宜婕/綜合報導

台灣核三重啟公投於23日正式落幕,投票率僅29.53%,結果為同意票434萬張,不同意票151萬張,但同意票未達有投票權人的1/4門檻,故最終結果為不通過。彭博24日針對台灣核三重啟公投進行分析報導。報導指出,公投結果不只反映出人民對於台灣能源問題的憂慮,也暗示了執政黨一貫的政策路線和民意出現分歧。此外,能源不足的問題也讓台灣的科技製造面臨危機,而台電的營業虧損也讓政府面臨提高電費的巨大壓力。

台灣於23日舉行和三重啟公投。(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台灣於23日舉行和三重啟公投。(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公投結果:反映政策和民意的落差

此次公投有22%的投票權人支持核三重啟,但仍未通過投票權人25%的同意門檻。總統賴清德在記者會上表示,公投的不通過說明了「安全」仍是重啟核三重要的議題。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東北亞資深分析師楊晧暐(William Yang)指出,儘管公投未通過,投票結果也向政府傳遞了民意,許多台灣人民認為核能發電應該被納入考量,「公投也反映了人民對於台灣供電穩定性的憂慮。雖然投票最終未通過,但也顯示出政策路線和民意間的落差。」

台灣困境:能源資源不足、科技製造重鎮

彭博指出,民進黨過去以來因核廢料和安全問題持反核立場。而支持方認為,台灣正面臨中國的威脅,中國可能透過禁運或封鎖削弱台灣勢力,但台灣卻有高達96%的能源都仰賴進口。台灣的核能問題在未來仍會持續在正反方之間爭論不休。據報導,有美國前高級安全官員表示,他們最近已向賴總統提出建議,指出重啟核電廠是台灣加強能源安全以抵抗中國威脅的關鍵措施。

報導指,台灣土地面積狹小,能源資源相對有限,再加上台灣的科技製造在國際佔有一席之地,故電力供給的議題對台灣而言至關重要。儘管台灣無核的決定已經醞釀了數十年,但這項決定已逐漸讓企業付出代價,台積電就正面臨台灣電力價格高於國外的窘境。此外,由於台灣數據中心和晶片製造需要大量電力,台灣電力需求預計在本世紀末上升13%。

黃仁勳:核能對台灣是極好的選項。

在AI相關的基礎建設增加,以及氣候變遷的雙重影響下,全球對於核能的需求日益提高。科技公司也正在尋求潔淨能源,以減少在發電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汙染。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曾表示,核能對台灣而言是「極好的選項」。

台電因燃料成本上升以及再生的能源投資身負財務壓力。為了不讓電價上漲,台電自行吸收部成本,截至去年年底,累計虧損超過4,200億新台幣。這讓政府面臨提高營業用電和家用電的壓力。

在記者會上,賴總統重申重啟核能的大門並沒有被關閉:「核能安全是科學問題,不會在一場公投就徹底解決。如果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我們並不會排除先進核能。」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推薦專題

【#直播中LIVE】【20250825】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