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唐家興報導

▲狗怕貓還是貓怕狗?一直是很多人想知道的答案。(圖/翻攝自pixabay)
「狗怕貓還是貓怕狗?」這個看似無厘頭的問題,卻在網路上引發了不少熱烈討論。有些人堅信狗的體型較大,自然是貓會害怕;但也有人反駁,指出貓咪的敏捷和爪牙其實讓狗感到畏懼。究竟哪一種說法更接近事實?讓我們來一探「貓狗大戰」的心理迷霧。
「以大欺小」?狗追貓場景令人誤解真相:
從小在卡通《貓和老鼠》中看到的場面,多數是狗追著貓跑,讓許多人直覺認為貓怕狗。再加上狗的體型普遍大於貓,衝刺時氣勢凌人,似乎理應讓貓退避三舍。但這只是表象,有些飼主指出,現實生活中其實常常出現貓主動對狗發動「貓拳」攻勢,甚至讓狗狗落荒而逃。
「爪牙並用」成貓咪最大優勢:
持「狗怕貓」觀點的人認為,貓科動物的反應速度與爆發力遠勝狗,且擁有尖銳的爪子。有人舉例指出,毒蛇難以咬中貓的原因,就是貓能以極快反應連續揮擊,甚至可在不受傷的情況下制服蛇類。相較之下,狗缺乏靈活的身手,面對攻擊更容易受傷,也因此產生恐懼心理。
狗與貓並非天敵,而是誤解與競爭造成衝突: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狗與貓在食物鏈上並非上下關係,牠們並不構成掠食者與獵物的對立。然而,當牠們一同成為人類的寵物,共處於家庭空間時,便自然會產生「領地意識」與「資源競爭」的心理。搶食、爭寵甚至是搶睡覺位置,都是可能引發衝突的原因。

▲狗和貓其實是可以共處的。(圖/翻攝自pixabay)
語言與行為差異,是誤解的根源:
貓與狗的行為與「語言系統」截然不同。狗搖尾巴代表開心,但貓卻可能將其視為挑釁;貓彎背炸毛是防禦姿態,而狗可能看不懂這種警告,從而誤入戰場。由於無法準確解讀彼此的訊號,誤會便頻頻發生。
貓怕狗凶,狗怕貓撓
儘管貓狗之間偶有衝突,但大多屬於玩鬧性質,真正造成嚴重傷害的情況極為罕見。究竟是狗怕貓,還是貓怕狗?或許正如網友的經典總結:「貓怕狗凶,狗怕貓撓」,彼此各有優勢,也各有弱點,誰也不是真正的贏家或輸家。

▲狗和貓彼此各有優勢,也各有弱點,不存在誰怕誰。(圖/翻攝自pixabay)
科學研究怎麼說?動物行為學家的觀察分析
根據美國康奈爾大學動物行為研究中心的研究,貓與狗的互動行為主要取決於早期社會化階段。若一隻狗在幼年時期便與貓咪共處,它往往能更好地適應貓的行為語言,產生較少的敵對反應。相對地,若狗在成長過程中未接觸過貓,面對貓時容易表現出緊張或追逐本能。
動物心理學家也指出,狗天生偏向群體社交行為,善於讀懂同類的肢體語言;而貓則較為獨立、傾向個體行動。當兩者被迫共享空間時,行為錯誤解讀便成為衝突導火線。
此外,一份刊登於《應用動物行為科學》(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期刊的研究發現,在同住家庭中,超過80%的狗與貓能夠和平共處,甚至會互相依偎、舔毛,建立跨物種的「同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