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腸胃氣脹氣、肌肉痛擾百萬台人 中醫針灸、穴位按摩多管齊下緩不適

圖、文/CTWANT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召開「從腸胃道筋骨,中醫治療常見疾病」記者會。(圖/林則澄攝)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召開「從腸胃道筋骨,中醫治療常見疾病」記者會。(圖/林則澄攝)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疫情前後中醫常見服務項目中,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胃氣脹氣、腰痛、肌肉痛長年位居榜單前10名,而在台灣至今仍有超過400萬人飽受相關病痛所苦,相比疫情前增加逾30萬人。中醫師表示,中醫在治療相關病症會採用中藥、針灸及穴位按摩與敷貼、艾灸等方式多管齊下,從望聞問切介入提供個人化醫療,讓疾病不僅是痊癒冰山一角,而是全身性的康復。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召開「從腸胃道筋骨,中醫治療常見疾病」記者會,中醫師全聯會利用率小組主任委員曹榮穎引述健保資料庫表示,在2019年疫情前,中醫常見服務項目以咳嗽、急性鼻咽炎、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559萬人為榜單前3名,直到2024年增加至619萬人,5年內增加60萬人。

中醫師全聯會利用率小組主任委員曹榮穎。(圖/林則澄攝)

▲中醫師全聯會利用率小組主任委員曹榮穎。(圖/林則澄攝)

另也值得留意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胃氣脹氣、腰痛、肌肉痛等股關節系統疾病,在2019年疫情前為421萬人,直到2024年增加至439萬人,5年內增加萬人18萬人,也成為呼吸系統疾病以外,位居榜單第4、5名的中醫常見服務項目。

中醫常為民眾提供針灸、推拿、中藥調理等服務,針對體質調養、慢性病改善與壓力舒緩具顯著效果。針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胃氣脹氣方面病症,員榮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指出,許多民眾一有不適症狀時習慣仰賴藥物緩解,久而久之會產生依賴性,而從中醫辦證論治的角度來看,脹氣與便秘通常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津液失衡」引起,例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滯、濕熱、燥熱。

員榮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圖/林則澄攝)

▲員榮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圖/林則澄攝)

她指出,中醫在治療腸胃問題方面的手段多樣,包括內服中藥以達潤腸通便、行氣導滯、健脾益氣,常用藥材方劑包括大黃、黃耆、肉蓯蓉,或濟川煎、麻子仁丸、增液湯;針灸治療以刺激腸胃蠕動、調節菌群穩定腸道環境,穴位包括曲池、天樞、合谷、上下巨虛、足三里、太衝;穴位按摩、敷貼、艾灸、耳豆療法等外治法,有安全、無侵入性,幫助調整嘗到菌群生態。

另有研究顯示,中醫療法在提升生活品質、改善布里斯托冀便形態、降低復發率及縮短排便時間等方面均有顯著療效,若採用多管齊下的方式,效果更佳。林親怡強調,中醫治療具有高安全性和低副作用,能夠提供個人化的診療,尤其在寒症與虛症的情況下更具優勢。中醫不僅著重於緩解眼前的不適,還致力於「注入腸力」,恢復腸道的正常功能,許多案例顯示,患者在中醫治療下排便更順暢,情緒獲得改善,對於長期便秘者,中醫提供一個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在治療過程中,醫師會排除器質性病變,並針對焦慮、生活作息不規律等因素進行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

至於腰痛、肌肉痛方面病症,東方中醫診所和美分院副院長翁銘佑指出,中醫是「以痛為俞」,也就是經脈配穴,從根本重新看待並治療疼痛,其中疼痛大多時候未必等同於會紅腫熱痛的發炎,而是身體所發出的自救訊號,告訴民眾避免繼續過度使用器官或部位,以增加組織灌流、修復功能,再透過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結合筋膜鬆解技術,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有效緩解慢性疼痛,提升組織修復與免疫功能。

東方中醫診所和美分院副院長翁銘佑。(圖/林則澄攝)

▲東方中醫診所和美分院副院長翁銘佑。(圖/林則澄攝)

值得一提的是,他表示,吃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可能迅速舒緩不適症狀,但也阻斷警告訊號,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只能一吃再。而據國衛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透過健保署資料庫大數據分析高血壓患者使用NSAIDs的風險,可見罹患慢性腎病的風險增加1.32倍,且與食用時間、暴露劑量相關,因此翁銘佑也引述論文提醒,NSAIDs是導致不良藥物事件(ADEs)的長兼原因,高血壓患者應謹慎服用消炎止痛藥。

研究顯示,針灸對骨關節炎的療效高於NSAIDs,且安全性更高,副作用低,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可行選項,他表示,由中醫千年實務治療的回饋經驗繪製出穴道、經絡圖,就如同美食地圖,是疼痛治療的米其林指南,針頭對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筋膜產生機械性刺激作用,引發局部張力改變傳導神經訊號,產生「得氣」感,也能促進組織再生與血液循環。

穴道按摩則能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修復組織。翁銘佑進一步說,人體動脈輸出的血流量約為120毫米汞柱(mmHg),但到末端毛細管只剩10至20左右,述職的高低決定養合程度及組織是否缺氧、能以修復等問題,此時穴道按摩就是一種被動運動,透過擠壓形成壓力梯度,使組織間液流向淋巴管、靜脈。此時筋膜系統作為人體連續網絡,與中醫筋經、經絡高度對應,透過按壓與針灸刺激,能改善局部酸中毒、代謝廢物堆積,進而減輕疼痛與肌肉緊張,修正力學結構。長期規律治療更可逆轉關節炎、改善循環效率。

除了穴位按摩、針灸,內服中藥也是緩解不適症狀的方法之一。(圖/林則澄攝)

▲除了穴位按摩、針灸,內服中藥也是緩解不適症狀的方法之一。(圖/林則澄攝)

另有研究分析美、澳、中、德、英2萬827名患者,顯示針灸治療次數越多,效果越顯著,而每增加5次治療,效果量增加0.10SD,其中治療劑量可能是一個關鍵因素,效果通常可持續至少一年,也為臨床醫生推薦針灸作為慢性疼痛的治療選項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

最後,曹榮穎說,中醫師全聯會利用率小組每年都會向全體中醫師推薦當年度能重點執行的診治項目,從2019年的感冒、2020年的火燒心、2021年的痠痛、2022年的新冠後遺症、2023年的腦霧健忘、2024年的久咳不癒,再到今年的脹氣便秘、關節退化、筋骨痠痛,期盼透過中醫個人化醫療,從4診「望、聞、問、切」入手,結合辨證、病機的診斷提供個人化醫療,再到開立用針、遣藥等處方,最後結個病因進行衛教,讓病程不僅是好轉冰山一角,全身性的痊癒。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在記者會上致詞。(圖/林則澄攝)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在記者會上致詞。(圖/林則澄攝)

延伸閱讀

CTWANT
#中藥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