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永續新聞網
2025年1月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月,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7°C,創下歷史新高。氣候學家原本預期,由於2024年底「厄爾尼諾」(El Niño)減弱並轉為「拉尼娜」(La Niña),全球氣溫應會略微下降,但實際數據顯示,全球暖化趨勢已壓倒自然氣候變化,科學家憂心極端氣候將進一步惡化。

▲2025年1月成為史上最熱的1月,全球暖化趨勢已超越自然氣候變化,科學家警告極端氣候將持續惡化,減碳行動刻不容緩。(圖/永續新聞網提供)
拉尼娜降溫效應減弱 全球暖化趨勢未受抑制
拉尼娜現象是「厄爾尼諾-南方振盪」(ENSO)的一部分,通常會導致東太平洋水溫下降,進而影響全球大氣循環,使全球平均氣溫下降約0.1°C至0.2°C。然而,科學家發現,2024年全球氣候從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轉為弱拉尼娜,但這次的拉尼娜未能明顯降低全球氣溫,顯示氣候變遷的影響已超越自然氣候規律。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及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數據,2025年1月,全球海洋表面溫度仍高於歷史平均水準,意味著即便進入拉尼娜階段,地球仍持續升溫,未見降溫跡象。
海洋持續升溫 改變全球氣候模式
長期研究顯示,受人為因素影響,海洋變暖速度正在加快,使全球溫度升幅逐年擴大,並逐步超越了自然氣候變遷的影響。即使在拉尼娜期間,全球海洋溫度仍異常偏高,尤其是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部分海域,水溫持續創新高。
最新衛星監測數據顯示,儘管2025年1月赤道東太平洋的海水溫度略有下降,但全球其他海域仍維持高溫狀態。這導致全球大氣環流模式發生變化,影響了全球風場分布、降水模式,甚至進一步推動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
此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₂)濃度仍持續上升。理論上,拉尼娜會促進植物生長,提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進而略微降低氣溫,但2024年和2025年1月的數據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依舊維持高水平,顯示人為排放仍然超過自然吸收能力,導致全球暖化效應未見減緩。
污染減少與全球變暖的意外關聯
科學家指出,全球變暖的另一個推動因素可能來自空氣污染減少所造成的「氣候反射效應」變化。
過去,工業活動產生的大量氣溶膠(懸浮微粒)能夠在大氣中形成霧霾,部分陽光被反射回太空,使地表溫度略微降低。然而,隨著全球推行環保政策及清潔能源發展,空氣污染程度降低,使得大氣層對太陽輻射的反射能力減弱,導致地球吸收更多熱量,進一步加劇全球暖化趨勢。
這一現象在過去十年中逐漸顯現,特別是2020年COVID-19疫情期間,由於全球封鎖措施,工業活動大幅減少,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但全球氣溫卻沒有下降,反而持續上升,顯示污染減少與全球變暖之間的微妙關聯。
極端氣候現象頻發 科學家發出警告
2025年1月,全球多地氣溫異常飆升。
歐洲、加拿大、西伯利亞:氣溫比正常水準高出約7°C,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春季才有的高溫,導致積雪過早融化,影響當地水資源供應。
南美洲、非洲、澳洲與南極部分地區:亦出現異常高溫,巴西和阿根廷部分地區甚至出現超過40°C的極端熱浪,導致農作物歉收及水資源短缺。
全球海洋異常升溫:導致海洋氣候系統不穩定,使極端乾旱、洪水與風暴頻率增加。例如,印度洋的海溫升高,使得熱帶氣旋活動加劇,2025年1月南亞地區已出現異常強烈的風暴。
科學家警告,雖然單一月份的氣溫創紀錄不一定代表長期趨勢,但這顯示拉尼娜等自然降溫機制正在變得越來越無力,難以抵消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影響。若全球碳排放量無法迅速下降,未來高溫紀錄將不斷被打破,極端氣候事件將愈發頻繁,影響全球糧食安全與生態系統穩定。
全球應對氣候變遷刻不容緩
這一連串的氣候變化再次凸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性。
各國政府與企業 應加快推動減碳政策,加強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透過碳捕捉與碳封存技術降低排放量。
社會各界 應重新審視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推動更永續的生活方式,例如減少浪費、發展低碳經濟、提升能源效率等。
國際合作 亦至關重要,全球需加強氣候協議執行,確保各國履行減排承諾,以防止全球暖化持續惡化。
科學家強調,若不採取積極行動,全球暖化趨勢將難以逆轉,人類將面臨更嚴峻的氣候挑戰。各國政府、企業與個人需攜手合作,減少碳排放,以確保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