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台灣成功研發能抵抗氫氣穿隧攻擊的「不氫鋼」,被視為氫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圖/成大提供)
氫能被視為未來新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但儲氫過程中,如何有效防止氫氣攻擊儲能材料,始終是一大技術挑戰。如今,台灣成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洪飛義特聘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具有優異抗氫性能的「416B不鏽鋼」與焊接用「420L不鏽鋼」,可望為氫能產業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目前市面上氫氣多透過水電解與其他化學方式製備,相較傳統石化燃料,其污染程度較低,但在儲存與運輸上仍面臨易爆炸、壓縮率低及儲藏困難等多重挑戰。常見的儲氫材料包括金屬、玻璃纖維及碳纖維,各有其限制與風險。
其中,金屬儲氫罐容易受到氫氣的侵蝕,發生「氫穿隧作用」,氫氣會穿越金屬晶格並置換金屬原子,進而導致金屬脆裂,即所謂「氫脆」現象,不但影響儲氫效率,更有安全風險。玻璃纖維儲能罐雖能利用內含的玻璃微球鎖住氫氣,抑制氫穿隧,但製作高強度中空微球極具挑戰,且材料不耐衝擊,對人體健康也可能造成危害。至於碳纖維儲氫罐則是透過物理吸附理論儲氫,雖可大量吸附氫氣,但氫氣容易與碳結構反應逃逸,導致儲存量流失。
為解決上述問題,成功大學團隊以軍工領域常用的416不鏽鋼為基礎,進行材料升級。該鋼材原具抗酸鹼腐蝕及不生鏽特性,研究團隊進一步在其中添加微量鉭(Ta)與鉬(Mo)元素,再經熱處理形成具韌針狀組織的416B不鏽鋼,使其擁有高強度與高硬度的特性。
研究團隊以類似啞鈴的樣品進行耐氫測試,樣品先在水中電解產生氫氣侵蝕中段區域,再進行拉伸疲勞試驗,模擬實際應力下的氫脆情形。結果顯示,416B不鏽鋼在抗氫穿隧性能上,是現有業界等級不鏽鋼的兩倍以上。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其內部交錯糾結的晶體結構,正是能有效抵禦氫氣長時間攻擊的關鍵。
同時考量氫氣設備在焊接處更易遭氫氣侵蝕,團隊也針對焊接材料進行改良,將傳統420不鏽鋼經過完整除氫處理後,成功研發出420L不鏽鋼,顯著提升焊接區域的抗氫性,進一步保障整體系統的安全性。
洪飛義教授表示,這兩項新型不鏽鋼材料未來不僅可應用於氫氣儲存槽、輸送管線、扣件與耐氫閥門,也適合氫能源汽車等高風險設備使用,能有效防止氫氣洩漏及爆炸事故的發生。目前相關專利已在申請中,研究成果亦受到多家媒體與業界關注,預期將為氫能產業發展開啟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