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俊賢、謝昀蓁、邱瑞揚、葉信葳 / 苗栗報導
媽祖進香起駕在即,不只是拱天宮,還有山邊媽祖宮,都各自在宮廟前「放頭旗」,儀式象徵向四方昭告進香將展開,緊接著民眾挑著扁擔,將飯菜挑送入廟進行「犒軍」儀式,還有人因為不便參與進香,會先將進香旗請託交付寄放給廟方,因為老一輩的傳統,就算人不能到,旗也必須要到北港過爐,代表讓家族興旺。
白沙屯媽祖進香起駕前三天,拱天宮正殿與門外,上演「放頭旗」重頭戲,頭旗組成員,謹慎朝拜,再看看另一端,山邊媽祖宮。

同樣也是「放頭旗」,因為兩宮媽祖進香進入最後倒數,「放頭旗」象徵除煞、開路,向四方昭告進香即將展開,儀式完成後,緊接著在拱天宮正殿內,出現不少民眾,挑著扁擔,將飯菜送進廟裡。

民眾:「媽祖婆要出發,前三天放頭旗的時候,就是要來犒軍家常便飯,有魚有肉這樣」。

記者vs民眾:「(犒軍幾年了)50年了,準備點心給人家吃啊。」

這叫做犒軍儀式,虔誠信眾50年來如一日,向隨行無形兵馬致敬,祈求這趟進香路途平安順利。
隨行者就等媽祖起駕,但本該跟隨香燈腳一同前行的進香旗,卻有人選在這個時候,請託交付寄放在廟方手中。

工作人員慎重將進香旗套進塑膠袋內保護,接著民眾填寫姓名、電話,會領到一張編號單。
為的就是這一幕——進香旗被帶往北港朝天宮,完成儀式,接力送回苗栗,就靠單據把旗子領回家。

民眾:「一直有想來走,但是因為時間比較沒辦法允許,所以就直接來這裡寄旗,因為我們住基隆,5月1號就開走了,只有幾天的時間而已 。」

白沙屯拱天宮工作人員黃寶秋:「沒有預計(收多少),兩部小廂型的貨車,滿滿的,紅色袋子裡面最少50支 。」

寄旗傳統起於民國70年,當時家家戶戶,不管有無參與進香,進香旗都必須過爐,代表延續家族興旺,拱天宮廟方體恤信眾,延續這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