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幕後/讓剴剴成為最後一位受害者 不再冷眼旁觀 5個方法搶救孩子
資深記者鍾志鵬 / 台北報導
▲剴剴案引爆社會怒火。全民守護孩子,讓剴剴成為最後一位受害者 。(圖/資料照)
剴剴案,惡保母姐姐劉彩萱一審判無期徒刑、妹妹劉若琳姊妹一審遭判18年。台北地檢署「國民法官專組」檢察官表示偵辦過程心如刀割,作證的台大醫師說,剴剴長期受虐,根本就是「謀殺」。這件事喚起每個人「保護小孩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不要當冷眼的旁觀者」,更要注意5件事,讓剴剴成為最後一位受害者!
▲剴剴案引爆社會怒火。全民守護孩子,讓剴剴成為最後一位受害者 。(圖/資料照)
鬼褓母姊妹凌虐弱勢剴剴狡辯被打臉 「他們有我們全民當靠山」
鬼褓母劉彩萱、劉若琳姊妹在國民法官審理的過程中,令外界嘆為觀止的狡辯,只是在在顯示她們對剴剴的心狠手辣。
1.醫學專業揭露長期虐待痕跡:台大醫師團隊透過專業醫學檢視指出,受害兒童的傷勢並非突發性,而是長期虐待所致,包括腦水腫、腸脹氣破裂等,顯示出長期施虐行為的持續與嚴重性。
2.社會警示與防範意識提升:剴剴案震驚社會引爆怒火,呼籲社會大眾提高對兒童虐待的警覺,並強調旁觀者要是發現異常就要立即通報與介入,防止更多悲劇發生。
3.國民法官審酌反覆說詞與事實根據:針對涉嫌施虐的姐妹,說法反覆不一,國民法官將根據實際事證與醫學依據,進行審慎判斷,回應社會對正義與公平的期待。
劉彩萱與劉若琳姊妹對1歲男童剴剴令人髮指的殘忍暴行,導致剴剴在2023年12月24日不幸身亡。兩大暴行令人心痛。
一、鬼褓母對剴剴身體虐待與暴力行為
1.多次踹打、推撞牆壁:兩人因不滿剴剴哭鬧,涉嫌多次對其施以踹打,甚至推撞牆壁。
2.綑綁與塞入水桶:將剴剴的身體對折綑綁,並塞入水桶中,限制他的自由。
3.餵食廚餘:每天僅以1至2個紙杯裝的廚餘或燒焦食物餵食剴剴,導致其營養不良。
4.強迫在浴室進食:要求剴剴在浴室進食,增加他的心理壓力。
5.冷水澡與罰站:讓剴剴只穿尿布接受冷水澡,罰站直到發抖。
6.生拔指甲與骨折:鬼褓母姊妹涉嫌生拔剴剴的10個手指甲,並造成其頭骨、盆骨、小腿骨等多處骨折。
7.燒燙傷與腦部損傷:對其生殖器造成燒焦,頭部有煙燙痕跡,腦部滿是淤血腫脹。
二、鬼褓母對剴剴的心理虐待與照護疏失:
1.延誤送醫:在剴剴感染肺炎後沒有及時送醫,導致病情惡化。
2..謊稱自傷:對外宣稱剴剴的傷是因自摔、自撞所致,掩蓋虐待事實。
3.隔絕親友關懷:阻止剴剴與親友接觸,隔絕外界關懷與協助。
▲剴剴案引爆社會怒火。全民守護孩子,讓剴剴成為最後一位受害者 。(圖/資料照)
凱開案震撼全台,引發社會各界、特別是平常不參與政治行動的民眾也站出來關注,許多父母親出於「不能再有下一個凱開」的心情挺身而出,這樣的群體反應凸顯以下三個重要概念:
1.兒童保護不分立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即使平日對政治冷感,這起事件卻讓民眾跨越意識形態與立場,站在一起,只因「孩子的安全」是普世價值、無法妥協的底線。此案提醒政府與社會:兒少保護法制、通報機制、監督系統必須嚴密完善,否則再多的憾事也無法挽回。
2.強化通報與早期介入系統,別再讓受害者默默消失
案中顯示多次錯失通報與救援的黃金時機,顯示社福、醫療、教育、鄰里等各界缺乏足夠連動。未來應建構一套跨部門、跨機構的快速應變與追蹤系統,讓小孩只要發出一點求救訊號,就有人聽見、有人出手。
3.喚醒「旁觀者的力量」:沉默是共犯,關心能救命
許多民眾在這次事件中表示:要是自己早知道,絕不會袖手旁觀。這正凸顯了日常生活中我們對「異常孩子行為或外貌」的忽略。全民對虐童敏感度的提升、勇於通報與發聲,是保護孩子最直接的一道防線。
▲剴剴案引爆社會怒火。全民守護孩子,讓剴剴成為最後一位受害者 。(圖/資料照)
▲剴剴案引爆社會怒火。全民守護孩子,讓剴剴成為最後一位受害者 。(圖/資料照)
這不只是一起刑案,更是一次全民心靈的警鐘。願「剴剴」成為最後一個讓我們流淚的名字,也成為推動體制改變、社會覺醒的起點。剴剴案不只是一起駭人聽聞的虐童案件,更是一面社會的「照妖鏡」,它讓我們看見制度的漏洞、人性的冷漠,以及社會防護網的失效。
剴剴以生命告訴社會5個省思:
1.再忙,也不能忽略孩子的哭聲與眼神
孩子不會說謊,他們的傷痕、眼神、行為異常,都是求救訊號。如果我們選擇無視,就是默許。
2.制度不是不見了,而是「沒人看守」
通報機制雖存在,但社工人力不足、跨單位聯繫不緊密,使危機早已發生卻無人即時制止。
3.「保母」不等於安全:資格審核與追蹤要更嚴謹
像劉姓姊妹這樣反覆施虐卻能繼續照顧孩童,顯示保母制度需要強化篩選與定期查核。
4.冷漠是最大的幫兇,沉默是間接的共犯
鄰居、親戚、曾經照顧過剴剴的人,有些看見異狀卻未勇敢說出口。旁觀者如果沉默,受害者永遠不會被救出來。
5.孩子不是某個家庭的私產,是社會共同的責任
一個孩子的生命安全,應該有整個社會來守護,這需要全民共同的覺醒與行動。
剴剴以生命提醒每個人該注意的5件事:
1.多關心身邊的孩子,特別是弱勢、寄養、收托的。
2.發現疑似虐童跡象,務必「通報1925」或警察單位。
3.支持與監督政府完善兒少保護法規與預算。
4.要求媒體、學校教育更強化兒童保護與同理心課程。
5.作為父母或照顧者,學會情緒管理與育兒知能。
剴剴已成為社會集體的痛, 「我們錯過了一個剴剴,不能再錯過下一個孩子。」、「願剴剴成為社會的警鐘,喚醒每一份良知,守護每一條小小的生命。」、「你我不再沉默!全民起身守護孩子——讓剴剴成為最後一位受害者!」
▲剴剴案引爆社會怒火。全民守護孩子,讓剴剴成為最後一位受害者 。(圖/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