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2025環境月開跑 大甲溪電廠打造水系生態廊道 保育成果達國際指標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電2025環境月今(30)日開跑,繼台西風場蝙蝠棲地移居、興達電廠永安溼地飛鳥棲地營造後,台電成功打造大甲溪電廠水系生態廊道。為接軌國際生態保育趨勢,台電響應OECM(其他有效保護區)將法定保護區生態保育作為擴大至其他場域之精神,參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指南,自主推動大甲溪馬鞍壩區域OECM示範工作,其生態保育成果及未來規劃獲第三方公正機構查核符合國際標準。
台電今於台電大樓舉辦2025環境月發表會,今年以「自然共生・台電同行」為主題,由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經濟部主任秘書莊銘池、經濟部國營司司長胡文中、台灣海洋大學教授邵廣昭、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曾晴賢與中山大學教授方力行等各界貴賓共同響應。本次活動更邀請曾任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政策專家、亦是日本OECM制度建立與審查委員的學者—東京大學教授八木信行,見證台電大甲溪電廠生態保育達到國際水準。
回顧台電2024年環保成績單,相對於2016基準年,台電火力機組空污排放強度(指每發1度電產生的粒狀物(PM)、硫氧化物(SOx)及氮氧化物(NOx)等空污排放量總和)大減近7成,碳排放強度(指每度電溫室氣體排放)亦減少11%。
在生態保育方面,台電指出,水力電廠與周遭自然環境、人文資源關係密切,大甲溪流域不僅蘊含鉛色水鶇、山羌與臺灣葉鼻蝠等豐富物種,水系生態亦珍貴多元,本次推動OECM區域範圍涵蓋大甲溪馬鞍壩上下游河段,不僅有多達17種魚類,更是臺灣石𩼧、臺灣白甲魚(苦花)與纓口臺鰍等大甲溪原生魚種的重要棲地。台電為兼顧發電與生態保育,自1998年起即建設馬鞍壩魚道協助魚類洄游,並於2016年進行優化,降低魚道入口底檻與河床落差,使體型較小或跳躍性的魚類也可成功上溯。
台電進一步說明,為能具體分析魚道使用效益,台電自2023年起以水下監視攝影機紀錄魚類使用魚道的狀況,去年更研發導入「AI生物辨識」技術,透過專業人員進行生物辨識標記及建立影像資料庫,期能更即時且全面地掌握魚道利用成效。
台電表示,大甲溪發電廠10多年來持續進行生態保育工作,本次OECM示範計畫,經由專家學者指導,再委由第三方機構—國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旗下公司進行查證,確認大甲溪發電廠馬鞍壩上下河段與IUCN發行之OECM指南條文規範相符。今頒發查核證明,由台電總經理王耀庭代表受證。台電也表示,未來隨著我國正式公告OECM標準及認證機制,將積極配合推動,有信心成為我國率先通過政府OECM認證的企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