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關稅戰震盪 台美國安三角改以經貿為重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引發國際震盪。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黃介正指出,過去台美關係傳統以「國安三角」為重,但關稅大戰反而由美國經貿單位決定,台灣政府最大挑戰是要知道美國決策思維,以及中國大陸面對美國的應對方案。
▲對外關係協會今日舉辦美國總統川普就職百日座談會。(圖/中央社)
對外關係協會今(29)日舉辦「美國總統川普就職百日座談會」,邀請黃介正、東吳大學端木愷校長講座教授林碧炤、政大外交系兼任教授鄧中堅、對外關係協會資深顧問謝武樵、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洪奇昌、國民黨立委林沛祥等人與會。
林碧炤指出,川普(Donald Trump)心裡有很古典的經濟思想與地緣政治理念,也因此會相信關稅武器,並喊出要加關稅是要把美國財政赤字歸零,且要讓美國汽車場重新開門、讓大家有工作等,川普要在明年期中選舉前兌現這兩個訴求,壓力不小。
黃介正認為,美國整體作戰的邏輯很簡單,就是要維持美國作為第一霸權的位置不被挑戰,因此目前關稅戰只是手段,為的是減緩美國因國債、貿易赤字等問題下墜速度,「只是退燒,但還不一定能治病,後面還要去做」,而川普出手這麼快就是為因應明年11月美國期中選舉,這會影響川普施政力道。
黃介正說,過去台美關係傳統都是看美國國安會、國務院與國防部的「國安三角」,但關稅大戰反而由美國財政部、商務部與美國貿易代表三角決定,與過去熟悉模式已不同,因此現在台灣政府最大挑戰是要知道美國決策思維、預先掌握下一階段重點,也要知道北京政府面對川普2.0的決策思維、優先應對方案等。
謝武樵說,川普的美國優先與「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的唯一阻礙就是中國,因此川普在關稅戰凸顯中國,對盟邦祭出增加軍費與關稅戰也只是藉機吸血,以應對中國,美中對峙可能是形成新冷戰的格局開始。因此,台灣應持續努力讓傳統的美國盟邦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關注不要散掉,也要注意台灣想參加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組織會不會受波及。
洪奇昌提出,川普關稅戰略是否會讓中國「草船借箭」獲利,有幾個觀察重點,首先是中國內部面對地方財政等經濟壓力,但美國關稅政策啟動,有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鞏固內部與進行反美動員,也因川普治理能力看似不夠成熟,在美國威脅之下,是否會使中國決策顯得更加理性負責。
洪奇昌也說,中美經濟貿易如果因這次貿易戰後持續脫勾,且若美國經濟沒有提升,美國是否有足夠的準備與意志力面對台海與東北亞可能形式的改變。
洪奇昌認為,台灣談判時應多看看日本對美談判策略,關稅戰僅僅是個地震,如果往後川普外交政策繼續往這方向走,很可能帶來台海與東北亞地緣政治的海嘯。
他說,目前美中針對關稅戰,在短時間內都有傾向緩和意願,因為美國經濟在關稅政策震盪下,仍必須面對2026期中選舉並創造有利經濟形式,北京政府也會以內部經濟為主,因此美中在全球戰略競爭下,會基於各自需要進行風險控管,避免緊張對立持續升溫,造成意外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