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選文/馬斯克無計可施 特斯拉頹勢難挽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特斯拉的路會不會越走越錯?還是科技路可以挽回?(圖/翻攝自馬斯克X)
編按:
隨著特斯拉第一季財報發表,加之馬斯克的政治工作和 SpaceX 業務勢如破竹,近期馬斯克似乎因多頭馬車焦躁起來,還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當著川普的面在白宮爆粗口吵架,特斯拉的命運也逐漸走入迷霧。美國《福布斯》雜誌因此看淡特斯拉未來。
《福布斯》雜誌報導指出,本週,特斯拉公布了四年來最差的季度財報:銷售下滑 9%,淨利潤大跌 71%,汽車營收大幅縮水 20%。由於面對關稅衝擊與市場不穩定,公司乾脆不再對今年餘下時間的銷售做出任何預測。但特斯拉股價卻上漲了 9%,因為馬斯克宣布將卸下其在「DOGE」(美國政府效率部)的大部分職務,回歸特斯拉管理崗位(儘管他仍掌管 SpaceX、xAI 和 Neuralink 等公司)。對投資人來說,這似乎是利多消息。
然而,這並不是解方。馬斯克加入川普政府之後,特斯拉的問題愈加惡化:利潤下滑、競爭加劇、品牌形象受損。即使馬斯克重新回歸 CEO 日常,也無法改變現況,更嚴重的是,他似乎已無計可施,只能寄望遙不可及的未來夢想——機器人計程車與人形機器人。
特斯拉目前仍依賴電動車與儲能系統兩大業務獲利,然而這兩項都正面臨危機。公司並無 Model Y 與 Model 3 的接班車型,而最新推出的Cybertruck 更被譽為汽車史上最失敗產品之一。此時,川普政府即將實施對中國電池進口課徵145% 的高關稅,將嚴重衝擊特斯拉電池業務——這原是本季的少數亮點。馬斯克在4月22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中淡化這些問題:「我們離死亡邊緣還遠得很,不必太悲觀。當然,這一年會有一些預料之外的小波折。」
不過市場專家直言,這次問題不在產品,而在於馬斯克本人。英國行銷公司 The Behaviours Agency 執行長蘇‧班森(Sue Benson)如此表示,「你已無法將品牌與馬斯克劃分開來,而在這段時間內,特斯拉也已失去電動車領先優勢。」
推低價車走殭屍路
原本最簡單的補救辦法是推出新車型,但馬斯克選擇推出降價的小改款Model 3與Model Y,僅做燈條、輪圈與車燈小幅調整,並非真正的全新改款。汽車產業顧問格倫·莫瑟(Glenn Mercer)指出,這樣的操作是「讓產品變成市場上的殭屍」。因為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尤其是比亞迪)、韓國的現代與 Kia、美國的 Rivian,皆持續推出新車搶佔市場。特斯拉市佔率已從三年前的75%,掉到本季的43%。
馬斯克宣稱將業務重心轉向自駕計程車與 AI 服務。他說:「特斯拉未來將建立在人形機器人與大規模自駕車的低成本量產上,這將是一個驚人的市場。」然而,目前領先的自駕業者是 Waymo,其感測器與運算系統皆遠勝特斯拉。波士頓動力公司的人形機器人也顯著優於特斯拉推出的 Optimus。馬斯克自己也承認,機器人馬達所需的稀土磁鐵,目前因中國對美報復性關稅而難以取得。
在能源儲能方面,特斯拉第一季營收成長67%至27.3億美元,但此項目高度依賴來自中國的磷酸鋰鐵(LFP)電池,現將面臨 145% 的進口稅。特斯拉原計劃與中國寧德時代(CATL)合作,在美國內華達州設廠生產 LFP 電池,但進展已受阻。公司財務長坦言,本地化設備僅能支援整體需求的一小部分。一位熟悉特斯拉電池業務的人士匿名表示:「全美沒人能做 LFP 電池,145% 的關稅會讓整個市場消失,因為公用事業公司根本不會為此付出這麼高的價格。」
曾長期支持馬斯克的投資人羅斯‧格伯(Ross Gerber)如今轉為批評:「我看不出這對特斯拉來說是什麼正面變化,他還是會忙於 xAI、SpaceX、DOGE,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