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核氫彈」火球破千度、燒逾2秒!外媒揭對台盤算 國防部回應了

政治中心/陳慈鈴報導

▲中國新型非核氫彈試爆成功,背後目的受到關注。(示意圖,與本文無關/資料照)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海局勢牽動全球經濟,中國不斷以武力恫嚇台灣,手段盡出。《亞洲時報》(Asia Times)引述​《南華早報》(SCMP)20日報導,中國成功試爆新型非核氫彈,在不使用任何核材料的情況下,可以產生超過兩秒、高溫超過1000度的火球,目的是為了在城市戰中對台灣守軍施加持續火力,以瓦解抵抗意志、達成心理與戰術層面的「震懾與威嚇」。對此,國防部今(22)日回應了。

本月《南華早報》報導,中國船舶集團第705研究所研製的非核氫彈成功引爆,研究成果已發表於中文期刊《彈箭與制導學報》。非核氫彈主要成分為氫化鎂(magnesium hydride),原為儲氫能源材料。引爆時,震波會將材料粉碎為微米級粒子,釋放出氫氣並點燃,形成超過1000度的高溫火球,且可持續燃燒2秒以上,燃燒時間是等量傳統炸藥三硝基甲苯(TNT)的15倍。

研究人員強調,此武器具備廣域熱能投射與精準摧毀目標的軍事潛力,其核心技術為可控鏈式反應機制。此外,中國在陝西省新建一個每年可生產150噸氫化鎂的工廠,突破了長期以來僅限於實驗室生產的限制。不過,試爆地點及部署方式尚未對外公開。

軍事分析認為,這類氫彈的原理與「溫壓彈」(thermobaric weapon)相似,可在空氣中釋放燃料雲後引爆,對密閉建築與地道系統造成巨大殺傷。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TOS-1火箭系統即為先例,主要用以摧毀建築內部部隊並剝奪氧氣供應。若中國對台發動戰爭並陷入城市戰,或將採用類似策略。

智庫蘭德公司高級政策分析家李思樂(Sale Lilly)在《跨越海峽》(Crossing the Strait)一書中指出,中國軍方的城市戰略以「瓷器店打老鼠」為原則,意即在不破壞城市結構前提下進行高強度清剿。而台北除了高樓密集,還擁有龐大的地下空間系統,如停車場、商場與捷運站,將成為防禦軍重要依托。《美國海軍學會月刊》2024年10月所刊載的文章也指出,若台灣面臨單獨防衛情境,都市地形可提供戰術優勢,瓦礫與地下空間可成為防守陣地,拖慢中方推進速度。

專家認為,中國新型氫彈在戰術層面可能不僅限於熱能殺傷,更可能作為心理戰工具。類似美軍在阿富汗使用的「巨型空爆炸彈」(MOAB),即透過巨大的爆炸雲與心理震懾效果打擊伊斯蘭國地下基地與士氣。若中國將新型氫彈運用於對金門、馬祖等台灣外島,尤其在地下設施密集區域,可能迅速削弱守軍戰力,為後續登陸與接管行動鋪路。但這類作戰屬於低風險、低報酬策略:奪取金馬不等於攻下台灣本島。

儘管金馬失守可能對台灣心理與後勤造成壓力,但台灣過去在多次危機中展現韌性,不太可能因前期損失就投降。尤其若獲得來自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軍事支持與外交聲援,將進一步鞏固台灣的抗戰意志。

▲柏鴻輝(中)表示,中共此舉是認知作戰。(圖/記者詹宜庭攝影)

針對《南華早報》的消息,國防部副部長柏鴻輝今日表示,中國在網路上很多不同的假訊息或認知作戰,目的都是要恐嚇台灣人民,喪失對國家的信心,希望民眾理智判斷。國軍守護國家安全滴水不漏,中國船艦有6艘公務船就在台灣周邊,還有滲透和破壞行動,包含網路攻擊等,都沒停歇過,呼籲民眾必須團結一心,確保國家的和平與安全。

非核氫彈 國防部 中共 台海 台灣 城市戰 南華早報 亞洲時報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