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賈詡在曹營待了18年,是三國最長壽的謀士。(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在三國眾多謀士中,賈詡絕對是個異類。他歷經多位主公,卻總能全身而退,是三國時代活得最久的頂級謀士之一。賈詡的才智無庸置疑,為何他的主公曹操,卻極少向他討教核心軍機,甚至對他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這背後的原因,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賈詡智謀不輸諸葛亮,卻得不到曹操重用。(圖/翻攝自百度百科)出身低微卻憑謀略躍升
賈詡出身涼州,背景並不顯赫,早年只是地方小吏,因戰亂輾轉投於董卓、李傕、郭汜等軍閥之間,每次都能在亂世中找到生路,這本身就是一種極致的生存智慧。當他最終投奔張繡時,其謀略才真正展露鋒芒。
歷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幕,莫過於西元197年的宛城之戰。張繡原本打算投降,但賈詡卻一句話點醒他:「曹操心性狠辣,即使投降也難保善終。」這番話讓張繡決定夜襲曹營,結果導致曹操長子曹昂、大將典韋陣亡,曹操本人也險些命喪黃泉。從此,「毒士」賈詡的名號響徹天下。
曹操接受張繡投降後,在宛城停留十餘天。被張濟遺孀吸引,納為妾室。張繡感到憤怒和羞辱,引發宛城之戰。(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宛城之戰「毒士」之名成烙印
這場突襲雖然讓賈詡一戰成名,但也讓他與曹操之間埋下了一道難以彌補的鴻溝。儘管後來張繡投降,賈詡也跟隨歸順曹營,並一路官拜高位,但曹操對他始終保持著警惕。他給了賈詡看似顯赫的太中大夫、執金吾、太尉等職位,卻從未讓他真正參與核心軍事或政治決策。賈詡的地位看似尊貴,實則被徹底邊緣化。
曹操能信任荀彧、郭嘉,是因為他們有著「為國為民」的士人情懷;但賈詡不同,他身上唯一的標籤就是「明哲保身」。這種從血雨腥風中打滾出來的老謀深算,讓生性多疑的曹操感到不安。他深知賈詡的聰明,卻也認為這種聰明帶有太多陰冷、自保的色彩,難以成為真正的「同路人」。
馬超勇猛卻沒被諸葛亮重用,還中了賈詡的離間計。(影視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潼關之戰挑撥馬超與韓遂反目
賈詡在曹營並非沒有建樹,他偶爾出手,每一次都直擊要害。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211年潼關之戰,當時曹操對抗馬超和韓遂,形勢一度陷入膠著。賈詡只獻上一條離間之計,便成功挑撥馬超與韓遂反目,讓魏軍不費一兵一卒就瓦解了敵方聯盟。這計策夠狠、夠準,堪稱一絕。
然而,曹操卻只在必要時才讓賈詡出謀劃策,用完即收,絕不讓他染指核心權力。無論是立太子、伐東吳,還是定中原,這些關係到國家命運的重大決策,幾乎都見不到賈詡的身影。這背後的原因,並非曹操懷疑賈詡的能力,而是懼怕他那種「太會活」的生存哲學。
220年,賈詡病重告老還鄉,曹丕繼位後追封他太傅。(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賈詡的「避禍哲學」與曹操的「用人哲學」
曹操喜歡用那些忠心耿耿、甚至有些死腦筋的人,而不是像賈詡這樣懂得明哲保身、永遠不會為一棵樹犧牲的人。郭嘉和荀彧都曾敢於直言不諱,甚至數落曹操的缺點,但賈詡從不說逆耳之言,也從不輕易表露真心。賈詡的處事風格,完美體現了他的「避禍哲學」。
曾有人問他,當年為何能從李傕、郭汜手中安然脫身時,他回答說:「我只是為了自保,從不貪圖功勞。」這話並非謙虛,而是他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在曹營十八年,賈詡在曹丕即位前便選擇告老還鄉,曹丕即位後追贈太傅。223年六月甲申日,賈詡去世,終年77歲。
三國最強「毒士」賈詡畫像。(圖/翻攝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