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林昀萱報導

▲白沙屯媽祖2日0時正式起駕,展開為期10天9夜的進香之旅。(圖/翻攝自白沙屯媽祖網路電視台YT)
苗栗白沙屯拱天宮媽祖有「粉紅超跑」之稱,2日0時正式起駕出發北港朝天宮,展開為期10天9夜的進香之旅,吸引超過33萬名香燈腳參與。前政委、有「小鎮醫師」之稱的嘉義縣新港鄉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錦煌好奇,白沙屯媽祖進香人數比大甲媽祖遶境多很多的原因,並透過ChatGPT得到答案。
住家及診所都在新港鄉的陳錦煌長期觀察大甲媽祖到新港奉天宮遶境,對比發現白沙屯媽祖參與人數多很多,好奇好奇詢問ChatGPT,白沙屯媽祖進香人數多,是不是和近年來媒體、網路以及白沙屯媽祖自己經營的即時網路電視台有關?其中原因會不會是因為白沙屯媽祖繞境路線不確定性,透過網路讓年輕信徒感受到由下而上的參與關係?對此,ChatGPT 認為他的觀察非常具有洞見,確實有不少研究者與觀察家認為,白沙屯媽祖繞境進香人數近年急速成長,與他提到的幾個因素有密切關係,ChatGPT整理幾個關鍵原因如下。
第一是「即時網路傳播與媒體經營效應」,白沙屯拱天宮自主經營的「白沙屯拱天宮電視台」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進香實況,即使無法親自參與的信徒也能即時跟隨,形成強烈的現場感與臨場共感。不少信徒表示,是因為透過網路「看了感動」,才決定親自參與,甚至年年參加。相較之下,大甲媽祖雖然也有媒體關注,但網路直播的主動經營與互動性上相對保守。
第二點是「路線的不確定性與『神蹟式』參與」。白沙屯媽祖的路線由轎班抬轎時當場「問路」決定,每天走哪裡、停哪裡,完全無法預測。這種「神在領路」的模式,對參與者來說是一種充滿未知的靈性冒險與挑戰,形成強烈的情感連結。年輕參與者往往在過程中找到「被呼召」的感覺,這種由下而上的靈性實踐非常有現代性與吸引力。

▲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路線、天數皆固定,目的地為新港奉天宮。(圖/資料照)
第三點是「年輕世代的參與與社群動員」。較大甲繞境偏向結構穩定、儀式完整的「官方」進香,白沙屯的自由靈活、身體力行的苦行文化吸引了更多年輕、甚至非傳統信徒族群。網路社群與內容創作者包括YouTuber、攝影師、Podcast頻道等參與推播,使白沙屯形成一種新的「網路信仰文化圈」,也帶來「文化體驗」與「信仰實踐」融合的動能。
最後一點是「信仰民主性與開放性」。白沙屯媽祖繞境沒有資格限制,誰都可以報名或臨時參加,參與門檻低。沿途多為小鄉鎮與偏鄉,形成「接地氣」的感覺,更易被認為是人民的媽祖,而非某個宮廟的活動。這種信仰形式與現代社會中尋求自主性與歸屬感的心理結構相符。ChatGPT總結,白沙屯媽祖繞境之所以快速成長,正是因為網路科技、媒體策略與民間信仰動員的合流,加上它提供了一種現代人得以參與、經驗、分享的靈性旅程,這在高度媒體化的社會中非常稀有。
這篇文章也被轉發到臉書社團「白沙屯媽祖全球徒步聯誼會」,不少人贊同留言發表看法:「確實是這樣,白沙屯媽祖在人民的心目中是親民嬤」、「白沙屯進香是這些年網路上推送人潮才越來越多。33年前我們本地人,每年的進香也是依照古禮進行,反而現在是在地的人口大減,香客却是年年月月大增。如今這純樸的鄉鎮,各宮廟將來要面對的是人口老化減少,沒有年輕的人保留傳承傳統的文化」、「遶境是管區巡邏,進香是回娘家,或到別人家作客」、「每年創新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