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RWNews菱傳媒

施威全/淡江大學政經系全英文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高舉著「對等關稅」的口號,美國總統川普把加稅說成是公平貿易的舉措,實際上「公平」由美國單方面定義,菱傳媒4月3日凌晨刊有蘇郁笙的分析,指出「對等關稅」只是美國保護主義的籌碼。
這波重寫國際貿易規則的風浪,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預估將影響世界GDP 0.43%,美國自身下降數字為1.45%, 全球貿易量將下降1.8到3.6%。
但3.6%很可能是極度低估,經濟學家雅克布·馬德森(Jakob Madsen)曾準確預測了2001年的IT泡沫破碎,他在Trade Barriers and the Collapse of World Trade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一文中分析美國1930年打關稅仗時的歷史經驗,美國加稅讓世界貿易緊縮超過了30%,數字非常可怕。因為不只美國提高的關稅稅率、相關國家的反制衝擊了貿易,非關稅壁壘、通貨緊縮、所得下降都衝擊了貿易。
馬德森談的是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該法提高了2萬多種進口商品的關稅,實施的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振興就業、保護產業的目標,更沒有減緩當時的大蕭條。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已成為美國經濟史的一頁常識,青春喜劇〈蹺課天才〉 (Ferris Bueller's Day Off)中有一幕就以這段歷史為題材,劇中教師在黑板前問學生,幾個只想蹺課的屁孩,什麼是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30年代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努力去減緩…有誰?有誰知道?…大蕭條,因此通過了…誰知道答案?有誰知道?一個關稅草案,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增加還是減少?有誰知道?有那個人知道?增加稅,企圖增加聯邦政府稅收。有效嗎?有誰知道?誰知道?效果?它沒有用,而美國更加沉沒到大蕭條。」
這段影片在川普再度連任後被挖起,於社群媒體流傳:「增加稅收沒有用,中學生都學過,有誰可以請川普看一下〈蹺課天才〉?」
經濟學教授道格拉斯·艾爾文(Douglas A. Irwin)在其談論大蕭條的專書裡稱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是美國史上最惡名昭彰的稅法,加圖研究所(Cato Institute)學者林西康姆(Scott Lincicome) 與格拉保(Colin Grabow)拿斯姆特-霍利關稅法類比川普近日政策,認為是30年代後至今不曾見到的驚人措施。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為典型的beggar-thy-neighbour(以鄰為壑)政策,傷人結果也自傷,川普的政策走向相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認為除了墨西哥與加拿大以外,美國自身受的衝擊遠比其他國家大。
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源自於共和黨想要爭取農民選票,媚俗政治的須求下為了讓農民看到共和黨不是只空口白話,便提案對進口農產品加稅,是否真的有效另一回事,但動作立即而明顯。很快地,取悅選民的動作不限於農民,成為一連串地人人皆有的政策賄選、政治分贓,很快地,進口萎縮、消費萎縮、蕭條更劇。這段經驗與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近日的預估相符,該所研究認為,川普的政策會看到就業率的短期上升,但很快地會持續下降。
道格拉斯·艾爾文認為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是壞經濟、壞政治、傷害美國、傷害世界,這個政策源起於內部政治,因為政治人物的個別私利牽動了世界貿易規則,今日川普舉措,不遑多讓,也是內部政治作祟,從川普的第一任期就開始。臺灣人應印象猶深,當初逼迫前總統蔡英文開放萊豬後,其副手公開宣稱「川普總統向農民的承諾做到了」,毫不遮掩逼臺灣人吃瘦肉精是為了農民選票。這才不是什麼公平貿易、WTO規則、科學標準。俗語說外交是內政的延長,應該更準確地說,所謂內政其實是內部政治,內部政治關鍵性地決定了外交。
川普重新包裝經濟民族主義,各國避凶趨吉,有閃躲、分散風險、報復;唯有臺灣,即便是總統賴清德的最新聲明,仍高喊台美密切合作,不見具體方案。若世界貿易蕭條不只3%,其實質損失逐漸推升到10%、20%...對台灣當然是災難。台美密切合作?臺灣繼續順應川普的需求?
.jpg)
菱傳媒原始網址:施威全專欄/美國上次關稅戰 世界貿易緊縮三成 應對川普 臺灣仍沒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