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文姿(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外食人口眾多,加上工作繁忙,外訂便當成了不少上班族必做「工作」。不過,外訂便當也有環保新浪潮。根據台北市政府環保局的資料,台北市提供鐵盒便當的商家,從4月4家,到11月已增為12家,半年內激增三倍。若將台北與新北店家合計,則從9家增至18家,這個趨勢還未停歇。
事實上,近兩、三年因為環保概念的提升,鐵盒便當逐漸為公家單位與重視環保的民間團體間採用,店家也呈現緩慢增加的趨勢。四月台北市推出「臺北市政府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在這股強力「推波助瀾」下,鐵盒便當店家數快速增多,菜色選擇變多,而且更近、更方便,訂購量門檻也隨之降低。這股浪潮或許能推出市政府系統外,成為社會大眾的新選擇。

民眾不想用免洗餐具,加上政策推廣,提供鐵盒便當的店家開始增多。(圖/陳文姿攝影/環境資訊中心)
鐵盒新浪潮 從懷舊風、環保風到大眾風
鐵盒便並非為了環保而生。早在環保二字冒出前,鐵盒便當就存在老一輩的記憶裡,那個樸質的鐵道便當搭乘火車時的小確幸。但老東西會消失,隨著紙便當盒與塑膠便當盒的出現,鐵道便當淡出江湖,成了復古懷舊風的紀念品。
即便如此,鐵盒便當一直都在,只是範圍限縮了,常見於家庭的愛心便當。另外,重視環保概念的團體或政府機關開會時也會訂購鐵盒便當,以便減少一次性餐盒。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回想起,五、六年前就有店家提供鐵盒便當外送,但當時店家很少,也不是每家分店都能提供,跟近一兩年情況大不相同。
黃平洋鐵道便當公司老闆羅書華說,15年前公司成立之初,店裡就主打鐵道便當的味道,但當時外送並不多。現在會來訂的已經不限環保團體,客群從醫院、法院、甚至演員拍戲都有。也有公司選在外賓來訪時訂購,讓外賓感受一下特殊台灣風味。
羅書華說,去年開始,鐵盒便當的訂購有明顯增加,有些大型活動一次就訂上千個。今年台北市府的政策更把鐵盒便當推向另一高峰。
今年四月,台北市公布「臺北市政府禁用一次性及美耐皿餐具」政策,第一階段限制台北市政大樓必須使用陶、瓷、玻璃、及不鏽鋼餐具。八月一日起,範圍更擴大到台北市所屬機關-含市立醫院、捷運局、自來水處等以及國中小、高中職。這項政策讓鐵盒便當需求量大增,店家也快速增長。光以台北市計,從4月到11月,半年時間就從4家增到12家之多。新北與台北合計的話,則從9家激增至18家。
店數增加、減少里程 兼顧環保與好吃
這項政策最直接的成果反映在垃圾量,台北市環保局科長崔浩志表示,以台北市政大樓為例,從4月實施至今,紙容器垃圾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已經減少了八成。
(閱讀全文:https://goo.gl/K53S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