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國際媒體關注大罷免 中國介入、國民黨「與台灣主流民意脫節」成焦點

記者劉秀敏/台北報導

國際媒體認為,大罷免揭示了國民黨在兩岸立場上與台灣主流民意日益脫節的困境。(圖/翻攝自朱立倫臉書)

▲國際媒體認為,大罷免揭示了國民黨在兩岸立場上與台灣主流民意日益脫節的困境。(圖/翻攝自朱立倫臉書)

大罷免首波24藍委投票僅剩兩天,國際媒體如《日經亞洲》、《路透社》、《金融時報》皆發布深度報導,關注這場前所未有的政治行動。報導指出,此次罷免不僅反映台灣內部對立法院權力濫用的不滿,更揭示中國對台灣在野黨的明顯支持,以及國民黨在兩岸關係立場上與台灣主流民意日益脫節的困境。
 
《日經亞洲》報導,深入探討這場罷免運動的緣起以及對台灣政治格局的潛在衝擊。報導指出,在2024年大選中,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雖然贏得立法院控制權,卻在總統選舉中敗給民進黨。然而,國民黨在立法院掌握優勢後,頻繁阻撓賴清德政府的預算、國防計畫、憲法法庭運作以及外交政策倡議,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運動,旨在罷免多達31位現任國民黨立委。

報導並引述台灣大學政治學者黎安友的觀點,指出這場罷免運動的聲勢讓國民黨領導層措手不及。黎安友強調,大部分的民意反彈並非基於國民黨的親中政策,而是因為這些政策被視為可能削弱台灣民主和治理體系,令人擔憂這些提案會讓北京更容易收編台灣的民主機構和安全。

《日經亞洲》也詳細描述了國民黨與中國的互動,例如傅崐萁曾率團前往北京會見中共政要王滬寧,也提及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指責總統賴清德監督了一場「綠色恐怖」。

報導指出,雖然專家認為可能被罷免的立委人數有限,但成功的罷免案仍可能為該黨未來的方向留下疑問,並為其領導層蒙上陰影。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坦承,由於許多席位是國民黨的傳統票倉,同黨的替代人選最終「很有可能」當選。即便如此,他仍樂觀地認為,這可能導致更具建設性的政治,讓立法院有辦法向前邁進,並與政府合作保護國家。

《路透社》報導則直指中國正「力挺在野國民黨」。自2025年初以來,中國官方媒體及其附屬社群帳號已發布逾425則針對罷免議題的文章與影音,批評民進黨政府「濫用民主制度、打壓在野勢力」,甚至形容台灣現況為「綠色恐怖」;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更公開批評賴清德「打著民主旗號行獨裁之實」。

罷免推動者、企業家曹興誠認為,中共的介入恰好證明國民黨與共產黨同站一邊,反而鞏固了罷免的正當性。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也指出,中共與國民黨在反罷免言論上的一致口徑令人憂心,顯示北京正試圖透過輿論戰干預台灣內政。儘管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否認與中共有任何合作,並強調罷免是台灣內部民主機制,但國民黨高層坦言,北京媒體的報導「間接強化」了反罷訴求。

《金融時報》的報導也指出,國民黨自去年初成為國會最大黨以來,不斷利用其多數地位杯葛賴清德政府,如今卻面臨政治清算。報導引述國民黨高層說法,該人士坦承,黨在全國性大選中持續失利,是因為人民不信任他們能夠維持兩岸和平。國民黨將當前台海緊張歸咎於賴清德,並主張透過對話和經濟交流緩和情勢。然而,國民黨官員持續訪中並在當地呼應中共論述,聲稱台灣人是「希望與中國統一的中國人」,這與台灣主流民意大相逕庭。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教授羅達菲指出,國民黨黨員在年齡與意識形態上,似乎越來越與台灣主流民意脫節;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祁凱立認為,國民黨因財源縮減,更容易被中共收買。這場罷免潮不僅可能改變台灣國會的權力版圖,進而增強賴政府應對中國威脅的能力,也為國民黨未來的發展方向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0814 LIVE 三立新聞直播-晚間新聞總整理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