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ETF不是隨便買!學會30檔黃金精準壓寶原則 小資族也能打敗大盤!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市值型或主題型?小資族該從「掌握度」找答案,ETF也能「重質不重量」打造報酬力。(示意圖/PIXABAY)

▲市值型或主題型?小資族該從「掌握度」找答案,ETF也能「重質不重量」打造報酬力。(示意圖/PIXABAY)

對於剛開始累積資產的小資族來說,ETF一直是相對友善的投資工具。它不需要像個股那樣時時盯盤,且具備分散風險、降低個別股價波動影響的優勢。然而,隨著台灣市場上ETF產品日益多元,從成分股超過幾十檔的市值型ETF,到僅聚焦10檔的主題型ETF,究竟該選哪一種,才能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效放大資產報酬率?

從經典的投資理論來看,美國經濟學家哈里·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於1952年所提出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強調,透過資產間的非完全相關性進行分散投資,可以有效降低整體風險。而1987年學者斯塔曼(Meir Statman)的研究則指出,當一個投資組合持有超過30至40檔股票後,進一步增加持股數對風險的降低效果會趨於遞減。換句話說,30檔成分股可被視為一個「有效分散」的臨界點。

以此為基礎觀察目前台股市場中的ETF設計,就能發現這個數字的意義。例如市值型ETF如元大台灣50(0050)或富邦台50(006208),雖然分散程度高,涵蓋台股市值最大與最具流動性的50檔股票,能與台股整體走勢緊密連動,適合保守型投資人。但若想追求更高成長性與報酬,小資族可考慮成分股數量相對精簡、但選股邏輯嚴謹的策略型ETF。

以近年表現強勁的中信小資高價30(00894)為例,其追蹤「特選小資高價30指數」,成分股篩選標準涵蓋股價表現、公司治理評鑑、盈餘成長率、零股交易熱度等指標,最終選出30檔具備高獲利能力與長期潛力的高價股。值得注意的是,該ETF產業配置集中在資訊科技產業,佔比高達90%,正好搭上AI、伺服器、半導體等多項科技趨勢題材,近三年累積報酬率達125%,遠遠超過同期間0050(約93%)與006208(約90%),且年化報酬率達13%,明顯優於大盤。

對小資族來說,資金有限往往無法廣泛布局太多標的,而傳統市值型ETF雖然風險分散,但成分股過多,不利於投資人真正理解所投資的企業內容。若將ETF視為投資入門工具,一檔擁有數十甚至上百檔成分股的ETF,其實不易研究與掌握;許多散戶投資人根本不清楚ETF裡的企業是做什麼的、獲利狀況如何,也就無法在市場震盪時保持信心。反觀像00894這類成分股精選型ETF,由於持股僅30檔,每家公司基本面清楚、產業趨勢明確,更有助於小資族掌握整體投資方向,不再「盲投一堆看不懂的公司」。

此外,00894的持股包含近期因輝達GB200伺服器出貨消息而看漲的緯穎、散熱概念股奇鋐、銅箔基板大廠台光電,以及ASIC晶片開發龍頭世芯等,皆屬於市場熱點。這類個股由於價位高、波動大,若以單股買進對小資族來說壓力較大,透過ETF方式間接參與,則能降低門檻並分散個別風險,是兼具效率與彈性的投資選擇。

當然,並非所有策略型ETF都能打敗大盤。根據統計,市面上同樣採用30檔選股邏輯的ETF,如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凱基優選高股息30(00915)等,雖也獲得投資人青睞,但整體報酬仍不及00894,顯示選股邏輯與產業趨勢掌握才是決定報酬的關鍵。

總結來說,小資族投資ETF,不必追求「越多越好」的分散,而應講求「精準與理解」。持股數少並不代表風險高,只要選股邏輯穩健、產業聚焦明確,反而更利於資金運用與投資信心的建立。在這個「資訊爆炸、資金有限」的時代,與其胡亂撒網,不如精準打擊,找出真正適合自己的30檔股。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台股報馬仔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