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醫師表示,昏厥的定義為腦部血流供應不足,造成暫時功能障礙而導致意識喪失。(圖/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提供)
一名21歲男大生日前開心參加演唱會到一半時突然暈倒,經民眾施行心臟按壓及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電擊後,其即恢復自主心跳及呼吸,後續由救護車轉至急診求治,經診斷為惡性「心律不整」,經溝通後置放體內心臟去顫器後轉至普通病房,後續順利出院。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昏厥的定義為腦部血流供應不足,造成暫時功能障礙而導致意識喪失。特色有三個,突然發作、歷時短暫、自發性完全恢復,大腦血流中斷只須超過6至8秒即可引起意識喪失,常見原因有迷走神經性昏厥、心因性昏厥、姿勢性低血壓導致。
血管迷走或血管抑制昏厥。此為最常見的一種昏厥,其原發機制為強烈生理或心理刺激如疼痛、恐懼、焦慮、咳嗽,導致迷走神經活性增強,進而降低心跳和血管舒張,使得心臟血液輸出量下降,腦部血液灌流不足產生頭暈及昏倒等症狀。其他觸發因素可能還包括吃太多食物、喝酒、密閉空間及環境濕熱,其臨床表現幾乎一定會有前驅症狀,如疼痛、躁熱、噁心、嘔吐、頭暈、眼花、蒼白、盜汗、手腳冰冷最後失去意識。
心因性昏厥。簡韶甫說,昏厥可能是由心臟構造異常或心律不整所致。常見心因性昏厥有以下幾種原因:瓣膜性疾病、原發性肺高壓、肺栓塞、病竇症候群(心跳過漫)、陣發性心室頻脈、心肌病變、心肌梗塞。上述原因導致的昏厥易反覆發作且常常沒有前驅症狀,後續產生的併發症也較多,需由醫師安排檢查以釐清發生原因。
姿勢性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發生在姿勢改變之後,昏倒之前沒有明顯徵兆。其昏厥可能是體內水分缺乏導致,如水分攝取不足、嘔吐、腹瀉、月經出血、使用利尿劑等。
另,他說其他原因導致的昏厥的情況也包括腦部血管病變導致昏厥、腦部器質性病變如癲癇、低血糖、貧血、過度換氣等。醫師在臨床可經由詢問詳細病史,並安排實驗室抽血檢查、腦部影像檢查、周邊血管超音波、心臟超音波、24小時心電圖,並且監測病患躺、坐、站姿勢變化的血壓等測試,鑑別及排除心因性亦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昏厥。
簡韶甫指出,對於患有迷走神經或血管抑制導致的昏厥,除了檢視目前相關用藥外,對於有前驅症狀的患者需衛教病人識別前驅症狀;而有姿位性低血壓的患者,建議每次從床上坐起時放慢行動,以利讓血液有緩衝的時間能夠順利運送足夠的血量至腦部。不管昏厥原因如何,理應盡早就醫以評估其昏厥之病因,昏厥雖然大都預後良好,但反覆發作會影響病患生活品質,故生活型態改變和積極就醫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