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總統賴清德24日發表「團結國家十講」第二講,他表示,用民主淬鍊出國家團結的力量,要透過選舉罷免「打掉雜質」,結果引發藍白批評。資深媒體人黃暐瀚撰文《打掉「不反共、不護台」的非主流民意!》他在文中提到,台灣也未必非得「反共」不可,只要對岸放棄併吞中華民國(主權)、放棄侵略台灣(軍事),那兩岸自然可以「對等尊嚴地交流」,在沒有戰爭威脅下,兩岸的人民,該是多麼和平?多麼愉快?

▲總統賴清德24日發表「團結國家十講」第二講。(圖/翻攝自賴清德臉書)
黃暐瀚說,要談團結,卻脫口說出「打掉雜質」,眼下馬上就要罷免,賴總統會被在野黨不滿,那是意料中事。講話的人是賴總統,後續各界的反彈與部分國人的情緒,賴總統得自己扛;「我身為評論員,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雖然講完可能被罵,我同樣不怕。(說自己相信的就對了)」。
黃暐瀚指出:
1、賴總統的演說,引蔡前總統的「四個堅持」為例,證明台灣超過77%民意支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超過85% 支持 「台灣的未來由2300萬人決定」。所以,總統認為「兩岸同屬一中」並非台灣「主流民意」,這也正是他2019年曾經說過「打掉一中雜質」的核心理念。
2、因為是主流民意,所以選舉(罷免)當然會贏。所以「打掉」是指在選舉中「輸掉」,而不是被打入地獄或奪走生存權。民主國家,少數民意(主張兩岸一中)依舊有權存在,只不過這樣的主張不會勝選,也無法執政。
3、反毒、反詐、反黑金,要反的不是哪個「人」,而是這些「事」。只要不販毒、不詐騙、不搞黑金,自然不會成為被打擊的對象。這就是我所謂「指的不是在野黨」的意思,賴總統指的是「兩岸同屬一中」的想法、態度和主張,而不是哪一個人,或哪一個黨。
4、有人質疑「明明就是在講在野黨,為什麼暐瀚說不是」?很簡單,因為在野黨一樣也能反共、能護台(兩蔣時期的國民黨,就非常反共護台),與執政黨站在一樣的基礎上,去爭取更多選民的認同。這也正是我一再重複,講到耳朵長繭的論述:「反被罷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共、反侵略、反併吞」。
國民黨一旦在「反併吞護主權」的立場上不落下風了(甚至比綠營更反共),自然可以在經濟能源民生等議題上,去與民進黨一較高下。
5、那誰來決定誰反共?誰護台?
能決定的,不是賴清德,也不是哪個人,而是台灣的「民意」。
賴清德有自信「反共、反侵略、反併吞」是台灣「主流民意」,如果最後選舉的結果卻證明,多數台灣人其實「不反共、不反侵略、不反併吞」,只要兩岸不打仗,和平統一也可以的話,那賴清德的「主張」自然會在選舉過後(主要是總統選舉),變成「被打掉的雜質」。
所以,能決定什麼「主張」是雜質(非主流)的,並不是賴清德,而是台灣民意。
你可以說賴總統天真,希望藍軍(中華民國派、反共)和綠營(台派、護台)一起團結!一起反共護台。不過罷免當前,求團結談何容易?眼下,誰都無法接受誰。
黃暐瀚也表示,其實,他一直覺得,台灣也未必非得「反共」不可,只要對岸放棄併吞中華民國(主權)、放棄侵略台灣(軍事),那兩岸自然可以「對等尊嚴地交流」,在沒有戰爭威脅下,兩岸的人民,該是多麼和平?多麼愉快?「呼應我這篇文章的主題,一樣的道理:反的不是『中共』,反的是『侵略與併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