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小宮廟夾在民宅旁怎麼活?他好奇問一句 網揭「靠2招穩賺不賠」

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宮廟不但是地方信仰中心,也發揮鄰里互助的功能。(示意圖)

▲宮廟不但是地方信仰中心,也發揮鄰里互助的功能。(示意圖)

走在台灣街頭巷尾,不難發現民宅之間常有規模不大的小宮廟,香火雖不如大型廟宇鼎盛,卻能年年普渡、節慶辦活動,維持運作數十年不倒。近日有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發文,好奇這些「夾在住家中的小廟」平常靠什麼生存,引起熱烈回應,內行人直言:「別小看,有些還真的賺很大!」

多名網友指出,這類小廟最常見的經營方式,是提供收驚、問事、祭改等服務,信眾會以「隨喜香油錢」形式捐獻,作為維持廟務的主要資金來源。一名擁有家族宮廟經營背景的網友透露:「很多是半職在經營,有正職工作,開廟只是替神明濟世。正常收費頂多祭改、問事100元、200元起跳,不為營利。」

許多志工是自發性到廟裡服務,還會捐獻物資。(示意圖)

▲許多志工是自發性到廟裡服務,還會捐獻物資。(示意圖)

此外,也有人坦言部分小宮廟其實依賴信徒捐贈與活動盈餘支撐。「神明生日、謝平安、普渡等大日子時,會有信徒贊助金錢、香品與物資,這些盈餘能支應後續法會與日常開支。」

一名長年在地方小廟擔任志工的網友也補充說明,他所服務的庄頭媽祖廟規模不大,但靠香油錢與社區支持穩定運作。除了1位長期服務的阿姨有領取補貼外,其餘人員皆為義工,不支薪,「我們是去幫神明服務,不是去賺錢。」

週末舉辦問事活動時,來求問的信眾會主動投下百元香油錢。這筆收入雖不多,卻能應付日常廟務與清潔維護等小額支出。

乩身幫小孩收驚。(圖/寶島神很大)

▲乩身幫小孩收驚。(圖/寶島神很大)

許多有經驗的宮廟志工也表示,小廟的收入看似微薄,但靠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支持撐下去。「開宮廟的人往往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神明有託夢、信仰深厚,或是家族傳承下來的責任感。」

對於辦普渡或神明生日這類大活動,有人甚至自掏腰包貼錢也在所不惜。該志工感性地說:「我們的原則是不鋪張、不浪費,讓神明高興、讓信眾安心。很多人來不是為求財,而是求一份心安與祝福。」

討論串底下有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感動,認為這些小廟雖然不光鮮亮麗,卻守護著地方的信仰與人情。「神明不會計較排場,真心比較重要」、「這就是庶民信仰的力量」、「不靠政商關係,靠的是鄰里互助與真心服務」,讓不少人重新看見這些「藏在巷弄裡的神明力量」。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