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欲讓美國成晶片霸主?外媒分析「川普恐吃鱉」台積電先碰4難題

國際中心/倪譽瑋報導

外媒認為,讓晶片產業集中在美國發展,是川普執政的主要方向之一。(圖/翻攝自川普IG)

▲外媒認為,讓晶片產業集中在美國發展,是川普執政的主要方向之一。(圖/翻攝自川普IG)

美國總統川普祭出關稅政策,鼓勵產業回美國生產,加上先前的晶片法案,外媒《BBC》筆者分析,川普也許有意讓全球晶片產業聚焦在美國,但想要改變亞洲成熟的晶片業版圖,短時間內恐怕很難,以台積電為例,專家說明,台灣花了幾十年建立產能,要把它在全球「複雜的晶片生態系」在美國復刻,恐怕會先面臨找不到人才、生產成本飆升等難題。

《BBC》報導,前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先前受訪時指出,近年來「晶片」仍然是中美爭奪科技霸權的戰場,川普想要讓加速這項「高度複雜和精細的工藝」在美國的發展,關稅、晶片法案等政策,也許能帶來機會,但事實上「許多大公司仍面臨美國工廠『缺乏熟練工人』的問題。」

報導指出,晶片可謂iPhone等電子產品的核心,可能是在美國發明,但主要的生產還是得靠亞洲國家如台灣、韓國,原料需要中國稀土、組裝交由越南等國,這一系列生產流程可謂「是花費數十年才建立的複雜晶片生態系。」

專家認為,台積電花費數十年建立的生產體系,短時間內難在美國重現。(圖/資料照)

▲專家認為,台積電花費數十年建立的生產體系,短時間內難在美國重現。(圖/資料照)

以台積電為例,台灣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建立晶片產能,台積電宣布在美加碼投資1000億美元,如此大規模的投入,宛如要開創新的生態系,可能面臨4大挑戰,成本飆升、難以招募熟練工人、施工延誤、當地工會抵制。市場情報公司Counterpoint研究主管馬克(Marc Einstein)直言,台積電並非「只是做一盒盒產品的工廠」。

馬克認為,生產晶片需要高科技無菌環境,得花很多年才能建成,也需要很多人力投入生產,但川普的移民政策,可能影響來自外國的人才輸入,晶片回歸美國生產,能帶來工作機會,但技術的進步恐怕會很慢,「除非他們(川普政府)徹底改變立場,否則面對這個瓶頸,他們無能為力」。

報導評析,川普希望讓晶片製造回歸美國,「試圖透過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來打造晶片產業」,但他的方式和晶片業在亞洲興起的主因「全球化合作」恰恰相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運作晶片產業」,培養生產線也需要時間,直言美國短期內恐難以與亞洲抗衡

#川普關稅戰暫緩90天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