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打開娘家門的鑰匙《廳下火》開啟客家祭祀性平意識對話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文/陳婷芳  圖片提供/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我常會用洗碗當例子,很多人看到這段紀錄都會笑出來,其實很多閩南人家庭也是這樣,如果媽媽比較保守的話,是不會讓兒子進廚房的。」《廳下火》導演鄭慧玲解釋女性導演視角下的性別平權意識,本身是客家人,也因身為女性而有過相類似的生命經驗,她坦言若是男性導演,除非很細膩,否則不一定會對洗碗這些日常細節觸動有感。

《廳下火》導演鄭慧玲嘗試以「女性的視野」為出發點,記錄客家社會文化變遷

▲《廳下火》導演鄭慧玲嘗試以「女性的視野」為出發點,記錄客家社會文化變遷。

入圍2022年第29屆「Women Make Waves 臺灣國際女性影展」臺灣競賽獎的《廳下火》,是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委託鄭慧玲,並在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姜貞吟教授指導下,歷經1年半統籌拍攝,以客家社會祭儀下探討性別平權議題。

走進祠堂 誰能點亮廳下火

「廳下」是客家人的祠堂,「火」指的是燈光之意,傍晚除了上香,就是要點亮「廳下火」。徹夜不熄的廳下火照亮世世代代子孫回家的路,只是所謂的子孫並不包括女兒。傳統客家社會中,未婚往生的女兒不能葬回家族祖塔或家塚,出嫁的女兒也不能回去祭祖。

「廳下」是客家人的祠堂,是子孫供奉祖先的地方,女性的祭祀角色隨著時代變遷,在現代開啟了討論的空間

▲「廳下」是客家人的祠堂,是子孫供奉祖先的地方,女性的祭祀角色隨著時代變遷,在現代開啟了討論的空間。

近10年,隨著性別平權意識提升下,客庄地區的宗族,開始會將未婚早逝,或離婚未改嫁逝世的女性,也就是所謂的「姑婆」,迎接回家並設立姑婆牌位祭拜。鄭慧玲走訪全臺5個宗族,嘗試跳脫出傳統宗族「傳統男性階層」的觀點,讓客家女兒、客家媳婦、不同族群的媳婦、不同性別認同的後代子孫的多元觀點,來讓客家祭儀的性別平權議題更加多元化,由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宗族祭儀的性別議題。

女性需要一把可以打開娘家門的鑰匙

影片中,美濃返鄉青年朱毓萍站在家塚前說到,「如果死後也是一個家的話,這也是一道門,我們也需要這個鑰匙,我們才可以回家,可是現在女兒們,就是沒有這個鑰匙。」鄭慧玲分享在映後座談會時,有些閩南人或外省人會非常驚訝,在2024年的現在為什麼客家人仍然那麼保守,不讓那些往生的女兒回來,這是他們不曾想過的事,但又確實存在,對很多年輕世代來說,更是從未開啟過的生命教育,「就像朱毓萍說的,我可以選擇不回來,但我應該要有這個權利。」透過影片讓大家可以去關心自己宗族,也思考歸屬感的意義。

近10年因性平意識抬頭,未婚或早逝的女性得以設立姑婆牌位的方式進入祖塔及祭拜

▲近10年因性平意識抬頭,未婚或早逝的女性得以設立姑婆牌位的方式進入祖塔及祭拜。

在職場叱.一方的現代客家女性回到宗族仍是被忽視的一群,但隨著世代交替開始重視性別平權,不只祭儀,扶鸞問事以前也都只能是男性,現在已有很多女性來擔當此任務,桃園新屋范姜家族四房協進會更出現第一位女性總幹事。

「你們的公廳、你們的塔,嫁出去的女兒可以祭拜嗎?」面對這些質疑的同時,其實少子化之後,宗族的存續傳承也會是一個新的挑戰,范姜宗親會總幹事范姜沛彤反問:「約有兩成的家庭是沒有生兒子的,還有同性戀族群,難道這些家庭都不用祭拜嗎?」鄭慧玲盼以姑婆入祀宗祠的議題,反映客家社會面對社會變遷的轉變,讓更多人來關心討論客庄性別平權的問題。

CEDAW公約 報你知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簡稱CEDAW) 內容詳列各項性別平等權利,包含參與政治及公共事務權、參與國際組織權、國籍權、教育權、就業權、農村婦女權、健康權、社會及經濟權、法律權、婚姻與家庭權等。

本篇內容涉及CEDAW條文:第1-5條性別不歧視原則、第14條農村婦女公共事務之參與(客家女性總幹事)及第16條婚姻與家庭權(性別與習俗和多元性別入宗祠)。

#悠活臺南

【#直播中LIVE】【20250405】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GCS 2025 春季例行賽W6D2-2025/04/05《Garena 傳說對決》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