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連國程 /綜合報導
台灣國防部今表示,自昨(19日)上午6時至今日(20日)上午6時,偵獲共機36架次及共艦8艘,總計中共44機艦在台海周邊活動,還有1顆中共空飄氣球。面對中共不斷騷擾威脅,加拿大麥當諾-勞雷爾研究院傑出研究員布提利耶(James Boutilier)18日在印太地區安全論壇中表示,鑑古知今,每個國家面對他國霸權侵略的野心,都必須做好自我防衛,否則就準備好面對戰爭,對台灣跟其他國家而言都是如此。實際上,近年來各國積極在軍備、科技競逐,美、中兩國的對抗更是不在話下,發展AI技術需要的礦物也成為雙方爭奪的戰略資源。

▲國防部今天公布最新共機艦擾台資訊。(圖/翻攝自國防部官網)
在13日的檀香山防衛論壇(Honolulu Defence Forum)上,美軍將領與安全官員上強調強化亞洲盟友的重要性。英國《經濟學人》17日分析川普上台後美國整體外交戰略指出,面對中國的威脅,美國需要盟友共同牽制。《經濟學人》進而推測,美國未來政策重心將會放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報導也引述一名南韓與會人士分析指出,美國若與俄羅斯針對烏克蘭問題達成協議,或許可以形成嚇阻中國的力量。
觀察美國近年對印太地區的戰略,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唐欣偉18日在於台灣大學舉辦的印太地區安全論壇中,比較了拜登政府跟川普2.0政府的差異,指出拜登的戰略內容包含氣候議題、數位貿易及公共衛生,川普則著重在軍事及經濟安全。另外,拜登政府看重多邊合作,與北約等歐洲國家保持緊密連結,唐欣偉也提到,拜登的印太戰略實際上強調的是民主陣線對抗中國及俄羅斯等獨裁政權。川普則是不斷高喊「美國優先。」

▲李佳怡18日表示,中國近年來多方尋求能源供應。(圖/記者連國程攝影)
美國欲在戰略上牽制中國,雙方科技戰也打得火熱,發展AI技術需要的礦物也成為爭奪的戰略資源。中國在2024年12月管制出口鎢(tungsten)、碲(tellurium)、鉍(bismuth)等稀土,並向歐洲國家喊話,將供應鏈從美國移至中國,另一方面,中國也不斷進口關鍵礦物。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副教授帕斯卡瑪索(Pascale Massot)18日在印太地區安全論壇中指出,中國從2017年以來進口稀土的花費已遽增逾2.5倍。與會的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李佳怡則向三立新聞網表示,中國近年來多方尋求供應,除了從主要盟友俄國,也從中東地區及非洲獲得發展科技需要的能源。李佳怡補充,鋰電池在目前科技發展中至關重要,中國在鋰的開採和處理技術上占主導地位,而川普政府似乎還沒來得及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