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葉韋辰/台北報導
今年夏天氣溫屢創新高,許多民眾反映「熱到無法呼吸」,像是今(26)日還沒有到中午,高雄就飆出近40度高溫,面對極端高溫天氣,民眾應了解熱傷害的風險,掌握預防和急救方法,以保護自身安全,《三立新聞網》為您整理懶人包。

▲今(26)日還沒有到中午,高雄就飆出近40度高溫。
一、什麼是熱傷害?熱傷害的種類有哪些?
熱傷害是指人體在高溫環境下,無法有效散熱而引發的身體不適。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三種:
1. 熱衰竭:較輕微的熱傷害,症狀包括暈眩、頭痛、噁心、嘔吐、虛弱、心跳加速和體溫升高。
2. 熱痙攣:在高溫環境下過度運動後,出現不自主的肌肉抽搐。
3. 中暑:最嚴重的熱傷害,除了熱衰竭的症狀外,還會出現核心體溫超過40度,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症狀,如言行舉止異常、癲癇或昏迷。

▲中暑是最嚴重的熱傷害,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二、熱傷害最嚴重會怎麼樣?
中暑是最嚴重的熱傷害,可能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包括:腦病變、急性肝衰竭、腎衰竭、肺水腫、心肌病變、心臟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橫紋肌溶解症。而中暑的死亡率極高,是臨床上最具挑戰性的熱傷害類型。
三、哪些人容易中暑?
1. 肥胖者
2. 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
3. 飲水不足者
4. 身體虛弱者(如睡眠不足、感冒、腹瀉)
5. 熱適應不良者(如新兵、新手戶外工作者)
6. 服用特定藥物者(如抑制排汗藥物、利尿劑)
7. 慢性病患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
8. 強迫性格者
9. 精神病或失智症患者
10. 代謝疾病患者(如甲狀腺亢進)
11. 65歲以上長者或5歲以下幼童

▲提醒民眾,遇到疑似熱傷害患者時,應立即將其移至陰涼處。
四、熱傷害預防3要訣
1. 避免高溫環境:
儘量待在有空調的室內,外出時穿著寬鬆透氣、淺色衣物、戴寬邊帽或撐陽傘。避免上午10點至下午2點之間外出。
2. 補充足夠水分:
未運動時每半小時喝200-300毫升水、運動時每15-20分鐘喝200-300毫升水、避免含糖、咖啡因或酒精飲料。
3. 注意身體狀況:
新手戶外工作者需有熱適應期(7-14天)、留意服用藥物的影響、特別關注高風險族群(如長者、幼兒、慢性病患者)
提醒民眾,遇到疑似熱傷害患者時,應立即將其移至陰涼處,解開衣物,用冷水或冰水降溫,並盡快送醫。熱傷害是可預防的疾病,只要提高警覺,遵循預防原則,就能避免不幸事件發生。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建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