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社會逐漸高齡化、少子化,而傳統的「養兒防老」的觀念也已經逐漸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以房養老」的新選擇,這樣的制度逐漸受到關注,中華民國銀行公會也邀請美國及香港的專家來台分享制度及經驗。

▲資料照片。(圖/翻攝自SungHsuan Wang,Flickr)
房子原本是人類的「居住需求」,但現代人已經將房子視為「地位」與「財富」的象徵,使得許多人紛紛開始投資房地產。台灣效法「以房養老」的制度,是因為幾年前在國內發生了多起獨居老人雖然擁有許多房子,但卻因為不符合社會救助的資格而餓死在家中。
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再發生,內政部試辦「公益型以房養老」,台北市編列了258萬元預算,目前共有5人受惠,一位住在文山區的爺爺,年紀已經超過百歲,獨自住在20平的公寓裡,公寓價值1400萬,將房屋信託給市府後,可每月可領4.3萬。因為公益型的限制較多導致效果不彰,38組申請最後只有5組通過,直到去年底合作金庫銀行推動「商業型以房養老」貸款,放寬親申請限制,才讓逐漸受到受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以房養老」是以「逆向抵押貸款」的方式,讓這些獨居的老人每個月有固定的生活費,土地銀行、台灣銀行、第一銀行等6大銀行也跟著陸續推動。(整理:實習編輯黃宣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