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志鵬/台北報導
60歲名醫邱正宏,提出一個重要最新觀念,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因為新冠肺炎或疑似因為疫苗而死亡的個案中,都有一個共同的致命機轉-就是發生血管發炎。也就是細胞上的「棘蛋白」脫落到血液中時,依發生位置不同所造成的腦中風、視力模糊、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等症狀。強烈建議多吃番茄、薑黃、香菇、花椰菜等13種食物,來增加自我的抗氧化與抗發炎能力,以避免血管炎發生,導致最不想見到的嚴重後果。

▲邱正宏醫師曝光13種食物,可預防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與血管炎。 (圖/翻攝自邱正宏醫師影片)

▲邱正宏醫師曝光13種食物,可預防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與血管炎。 (圖/翻攝自邱正宏醫師影片)
小心已有的慢性疾病 更要注意疫苗恐引發的血管炎
邱正宏醫師解釋,根據國外的研究資料顯示,因為新冠肺炎重症死亡以及有打過疫苗之後的死亡個案(是否直接與疫苗相關尚待調查)。從屍體化驗後發現,他們可能或多或少都有先天的問題,例如本身心臟有毛病的主動脈剝離等慢性病。
這些死亡個案發現都有一個共同的致命機轉---血管發炎。因為目前的疫苗機制是產生棘蛋白抗體,當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後,疫苗就可以針對病毒的棘蛋白,破壞它,讓它無法沾附在我們的細胞(感染)。
但「新冠肺炎的病毒棘蛋白可以誘發出血管炎」。「打進來的疫苗也會讓細胞膜產生棘蛋白」。但萬一這些棘蛋白一旦脫落到血液當中進入血液循環時,就有可能產生血管炎。

▲ 邱正宏醫師曝光13種食物,可預防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與血管炎。 (圖/翻攝自邱正宏醫師影片)

▲ 邱正宏醫師曝光13種食物,可預防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與血管炎。 (圖/翻攝自邱正宏醫師影片)
血管炎發生部位的不同,會導致不一樣的病。
1.發生在腦部造成腦中風。
2.發生在眼動脈,有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甚至眼睛看不到。
3.發生在心臟,可能引起心肌炎跟心包膜炎。
4.如果在血液當中到處散布,就有可能導致血栓性的血小板低下,也就是到處出現血液栓塞。
5.發生在脾動脈或者腹腔動脈裡面,就會導致這邊部位動脈的栓塞,產生腹痛跟絞痛。
6.發生在下肢,下肢就會無力、跛足,甚至下肢會麻木疼痛。
但每個人的體質對棘蛋白的反應都會不同。所以這個時候,身體的抗血管炎能力很重要。
邱正宏醫師曝光13種食物 可預防新冠死亡風險
新冠疫情依舊不能放鬆,所以邱正宏醫師高分貝建議,快吃這13種食物,可以增加自己身體的抗發炎與抗氧化能力,防止血管炎發生。
1.莓果
2.魚油
3.花椰菜
4.酪梨
5.綠茶
6.辣椒
7.楊過的最愛(菇菇)
8.葡萄
9.薑黃
10.橄欖油
11.黑巧克力
12.番茄
13櫻桃
邱正宏醫師表示,梳理已知的文獻之後,建議大家,在打疫苗前後多吃以上13種食物,來提升自己的抗氧化、抗發炎、以及避免血管炎症反應的3大能力,打造防疫金鐘罩。

▲邱正宏醫師曝光13種食物,可預防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與血管炎。 (圖/三立新聞網製作)

▲邱正宏醫師曝光13種食物,可預防新冠肺炎死亡風險與血管炎。 (圖/翻攝自邱正宏醫師影片)
看更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 最新報導: https://bit.ly/37gsay1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防範新冠肺炎,應使用肥皂勤洗手,搭乘大眾運輸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務必戴上口罩!
回國若身體不適請主動通報,14天內出現疑似症狀請先撥打防疫專線,並戴上口罩儘速就醫,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
※ 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